问题:
[单选] 某古代学者称:“夫天下之人……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据此判断,该学者是()
A.朱熹。B.王阳明。C.李贽。D.黄宗羲。
问题:
[单选] 顾炎武在《郡县论》中说:“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顾炎武意在强调()
A.人民自治的合理性。B.强化集权的重要性。C.三代之治的可行性。D.经世致用的必要性。
问题:
[单选] 学者王杰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向社会,转向现实,经世实学思潮兴起。“游谈无根”指的是()
A.明清之际的政局变动。B.士人面对变局无所适从。C.理学家们的空谈性理。D.儒学的存在价值已丧失。
问题:
[单选] 下列关于君臣关系的表述,观点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B.“夫民者,唯君者有之,为人臣者助君理之。”。C.“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D.“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问题:
[单选] 王国维将整个清代学术的发展脉络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下列对“国初之学大”的理解准确的是()
A.明季遗儒,惩明儒之空疏无用,其读书以大义为先,惟求经世,实学以兴。B.雍乾之世,网罗日密,文字之狱屡起……学者怀抱才慧,遁于声音训诂以自隐。C.自外域之学输入,举世风靡,既见彼学足以致富强,遂诮国学而无用。D.外侮踵至……公羊家言三世改制之说,尤与变法相吻合,故外托今文以自尊。
问题:
[单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这突出表明黄宗羲()
A.主张限制君主权力。B.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C.希望健全中央机构。D.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问题:
[单选] “在三先生看来,当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已难以继续承担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与社会教化功能,……他们不遗余力地倡导‘重民’、‘保民’、‘敬民’,呼吁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回归”。以下言论最能够体现“儒家基本价值观念回归”的是()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问题:
[单选] 《明夷待访录》之《原法》篇是黄宗羲法律思想的结晶。他认为:“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对此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这里的“法”是指具有现代意义和具体的法律条文。B.该观点颠覆了传统社会中君主和民众的地位和关系。C.集中体现了作者国法家法同构实现治世的大胆设想。D.在他看来天下共治和理想的君主原型只存在于三代。
问题:
[单选] 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中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文中的意思是()
四书、五经是儒学的根本。孔孟经典是儒学的根本。《论语》是儒学的根本。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问题:
[单选] “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梁启超说:“桐城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互相轻。”可见桐城派在文学创作上()
A.提倡经世致用。B.主张“知行合一”。C.颠覆了理学传统。D.宣扬人伦即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