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语文题库>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问题:

[单选] 阅读《茶馆》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自己。学生会迸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激情和能量。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们积极主动自告奋勇,当在课堂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后,有个女生竟然举起手来:“老师,我要挑战同学读的庞太监!”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兴奋起来。事实证明,这个女生读得真的很好。她课下说,正是因为前一个同学读得太好了,她才想比一比。同学们送给她的热烈掌声肯定了她的挑战。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该案例中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课堂。教师根据自己经验的分析和解读可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力。

问题:

[单选] 阅读下列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篇。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词人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词人主宰大地浮沉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教师为这首词的教学设计了一个导语:我们以前已经学习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背诵。播放有关秋风、秋叶飘落的画面,你看到里面的景象,感受如何呢?(萧条、冷清、凄凉……)你会联想到有关“秋”的哪些诗句呢?(调动学生的积累,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可见,大家积累面很广,联想的诗句很多。(激励肯定学生)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那我们来看一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赏析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有针对性。由图片与诗句结合的方法导入课文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诗歌语言学习为重点,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回忆初中所学的《沁园春?雪》以及回忆与“秋”有关的诗句,这一教学起点的确立,为本课教学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问题:

[单选] 在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章时,某教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赵州桥的形状特点,提议结合课文的介绍,画出赵州桥的平面示意图。先每个同学画图,同桌交流;然后请一位同学运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绘画依据;最后老师和全班同学共同评价这幅示意图。下面是对以上教学活动的评价,试选出不够正确的一项()。

这份教学设计和实施,充分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现代教学观。画出赵州桥的平面图,既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赵州桥的形状特点,又训练了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能力。上面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师生、生生的相互评价灵活地运用了形成性评价。某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问题:

[单选] 在学习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的课堂上,教师在新课教授环节,让学生们主要采取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这种方式来学习,下面对于这种教学法分析不恰当的是()。

以学生为主体,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读促悟,充分的朗读便于学生体会诗歌大意内容。学生读课文浪费时间,不利于教学环节的开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自己投入到这首诗的情感氛围中去。

问题:

[单选] 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教师要求学生们搜集整理毛泽东的生平事故,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对这一教学过程分析不正确的是()。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搜集作者的信息资料,能使学生主动地了解作者生平事故,对作者有个更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成果,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吸收更多的知识。学生自己搜集关于诗人的资料,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搜集毛泽东的生平故事容易偏离主题,不利于课堂设计环节的进行。

问题:

[单选] 下面是某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在新课实施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追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同学们在热闹的课堂中却收效甚微。以下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流。语文教师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感情,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这种教学学生可以有效地接收消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问题:

[单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高中选修课程目标,以下对语言文字应用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

问题:

[单选] 某教材课文《荷塘月色》的单元导读有这样一段文字: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这些中外散文名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段文字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助读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范文系统。

问题:

[单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中必修课程目标关于“表达与交流”的要求,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表达与交流的基础来源于生活,所以要细心观察。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利用多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

问题:

[单选] 某教师在讲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时,并没有一开始就进入课文讲授,而是让学生利用20分钟时间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体了解,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这一教学活动理解正确的是()。

此活动突出了重点.抓住了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整单元的内容有所把握,形成整体的学习思路。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活动具体、明确,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