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语文题库>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问题:

[单选] 某教师在阅读叶圣陶先生“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句话后,采取了如下教学实施,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这一观点,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内涵。教学环节故意设错,引起学生对知识点的关注。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范读文本后讲解朗读技巧,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问题:

[单选] 学习《声声慢》,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播放了名家朗读音频。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听觉形象,使教学过程情景化,增强教学效果。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不利于课堂有序进行。音频播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名家播放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更能创设悲伤的意境。

问题:

[单选] 学习诗歌《短歌行》,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诗表达的感情,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掌握用典写作手法,提高赏析能力。通过关键句引导学生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问题:

[单选] 某教材在《谈中国诗》一课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比较曹操《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评说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同一选题的诗歌对比,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通过诗歌鉴赏,进一步体会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加深理解文本。

问题:

[单选] 刘勰提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根据这一观点,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写作教学引导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引导学生写作过程中注重字词的锤炼、修辞的运用。鉴赏文本,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入情入境。写作前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问题:

[单选] 《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是教学重点。有的同学说:“《荷塘月色》总的来说是作者要借宁静的夜景来抒发不宁静的心情。这说明他痛苦、郁闷是何等的深沉!我们在预习中,看到有些参考书上说这篇文章渗透了作者‘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可我怎么总是读不出来那种‘淡淡的喜悦之情’呢?”面对这一从学生中生成的重难点,下列老师的行为中,不妥的一项是()。

及时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鉴赏荷塘内部的月色及写独处感受的文字。仔细品味作者对那素淡朦胧美景的描写,反复体验作者抒写内心独白的文字,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切身体会作者的微妙感情。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他们会主动地质疑、问难,积极地参与探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这一问题见仁见智,可暂时搁置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上网找资料解决。

问题:

[单选] 语文教学课堂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会增加课容量,提升效率。下列多媒体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出示一些重点字词的词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使知识点被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大屏幕上,使学生抓住重点。教学《雷雨》,教师可以通过链接一些经典剧目的影视剧,使学生更加生动地了解人物,从人物的语言语气、神情、肖像等来理解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爱憎等情感的体验。教学《我有一个梦想》,可以适当地给学生链接一些名家名讲,比如《百家讲坛》。教学《琵琶行》,可以通过下载一些名家朗诵,使学生能充分地通过形象的语言进入诗歌的意境;还可以通过寻找一些比较匹配的音乐,供学生配乐朗诵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

问题:

[单选] 在学习完《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中外文学史上还有许多凄美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整理,下节课大家一起分享。下列选项对于这一教学环节分析不恰当的是()。

作业布置不是简简单单的课后题作业,而是培养学生的搜集同类文章的能力。留作业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出发,教师的这一作业结合主要从读文章这个角度出发。更多地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下也能更好地学习。课下应给学生布置固定的篇目去读,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

问题:

[单选] 人教版《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破解动物游戏与生存关系的科普文章。上课时教者发现有些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嬉戏打闹,走近一看,原来他们在表演导蜜鸟和蜜罐的互惠互助过程。以下做法中,将学生反馈转化成教学资料最成功的一项是()。

用眼神、语调等暗示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教学目标上来。根据学生特别爱表演的特点,教者临机改变教法,让学生排演课本剧。指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泛读.告诉读书嬉闹的同学什么样的朗读才是好朗读。让嬉闹的同学谈谈哪种动物最擅长打架.哪种动物最温顺。

问题:

[单选] 下面是某老师设计的杜甫《登高》(人教版必修三)导语,对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师:请大家想象老师讲的故事的画面: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空中簌簌下落。江水滚滚翻腾,刷刷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孤岛在盘旋,猿在哀鸣--这时,一个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来,步履艰难,跌跌撞撞……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这位老人,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位老人,才华横溢,“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位老人,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祷、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大家应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了吧?

抓住了《登高》一诗沉郁顿挫的特点,导语设计与诗的风格一致,烘托了气氛。这个设计没有回顾已有的知识,不符合导语设计的原则,不利于本节课对新知识的讲解。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这个设计画面感强,能让学生展开想象,这也正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