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语文题库>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问题:

[单选] 学习《宇宙的未来》时,教师使用了下列教学补充材料。大爆炸理论揭示了宇宙演化的壮阔景象。宇宙膨胀大约开始于200亿年前。这个初始时刻及其以前的条件纯属猜测的范畴。早期宇宙非常炽热、非常致密,同时也许还是很不规则的。这种不规则性和各向异性逐渐消失了。在大爆炸后数分钟内出现了一些核反应,宇宙中几乎所有的氦就是在那时合成的。随着膨胀的进行,宇宙逐渐变冷,就像热空气边膨胀边冷却一样。宇宙背景辐射就是这个早期时代的遗迹。人们一直恰当地把它称为原始火球的剩余辐射。根据一种宇宙演化的方案,随着宇宙中物质的冷却,它终将凝聚为原星系。原星系分裂为恒星并聚在一起成为范围广阔的巨大集团。随着头几代恒星的诞生和死亡.逐渐合成了碳、氧、硅、铁这类重元素。当恒星演化为红巨星时,它们便抛出凝结为尘粒的物质。从气体和尘埃云中形成了新一代的恒星。至少在一个这样的星云里,冷的尘埃坍缩成一个环绕恒星的薄盘。尘粒通过合并彼此附着并累积成较大的物体,这些物体在彼此引力的吸引下长大,形成从小行星到大行星的形形色色天体,这些天体就构成了太阳系。(选自《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大爆炸》,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版)对上述资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拓展关于宇宙的知识,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积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使课堂更加丰富。引用资料能够引导学生对宇宙的未来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引用资料的目的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巩固文本所涉及的知识。

问题:

[单选] 阅读《我与地坛》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片段一教师教授《我与地坛》时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曾荣获第十一届日本国际舞蹈大赛最优秀奖的舞蹈--《生命之翼》,这支舞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五位成员共同演绎,他们以其独特的方式谱写出挑战命运的赞歌--不论飞到哪儿,飞翔就是目标。(播放视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一位身有残疾的人,一位用轮椅承载了生命之躯的残疾人。”片段二通过解读前两部分,阅读思考:①“我”在地坛思考了哪些问题?②“我”的心路历程与地坛景物有何关联?生:“我”思考关于死的事,也思考了为何出生的问题,之后剩下就是怎样活的问题。师:三个问题,都是关于生命的思考。类似的问题我们可能想过也可能没想过,但我们不可能像史铁生那样想,那样直接、残酷、刻骨铭心。师:我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是在一个黄昏,夕阳给天空染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我轻轻地翻动书页,看到感触颇深处,总止不住掉眼泪。你们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吗?为什么他会思考这些问题呢?对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运用充满情感的声像,叩击学生心灵,将学生引入设定的情境氛围中去。导入与作者有关,蕴涵知识性,启迪学生智慧并促进学生探求新知。升华式的提问,点燃学生探究激情、加深理解、促进深化。教师谈自己读后初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情感。

问题:

[单选] 阅读《扬州慢》的教学随笔(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在课上,我首先带领学生们了解扬州古城的历史。这座自古繁华的都市是盐、铁集散的枢纽之地。这里商贾云集,游人如织,连受尽溢美之辞的益州也只能甘居第二,自古有“扬一益二”之说。时人多向往扬州这繁华之地。学生们听得入神,有一位学生小声说“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恰是我设置的第二环节--以诗求证的良好开端。在我及时的鼓励下,同学们有的将熟记于心的诗句大声诵读出来,有的翻出以前积累的诗词积极举手回答。最后我也参与进来,以唐朝张祜的《纵游淮南》收束:“十里长街市井连,月照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人生只应死在扬州,那禅智山上的美丽风光啊,正是我最好的永久归宿。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分析不恰当的是()。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扬州之美,激发内心情感。环节设置符合学情,及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教授时,做到温故知新。课堂生成精彩,教学突出重点。

问题:

[单选]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出示民国时候女大学生的照片,其中有著名才女林徽因的照片)师:这些是当时女神级的人物。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民国时的女生有什么特点?生:当时女生的打扮以黑白为主,很朴素。白衫黑裙。生:像中国水墨画中的人物,很自然,不造作。师:黑白,最常见的色彩,是如此的协调、美丽。白面黑发,白衫黑裙,白袜黑鞋。你都会觉得那是一种美,一种纯真的美,朴素的美,自然的美,永恒的美。作家孔庆东这样热烈的歌颂,那美中包含着太多的快乐与哀伤,理想与幻灭,刚强与柔弱,激越与平静……对于今天的人来说,那美就如同古希腊神话一般,几乎是不可再现的。师:阳光依旧浪漫,花儿正在怒放,青春如此妩媚,美好正被憧憬。有谁能料到,罗网正在张开,恶魔露出狰狞。八十八年前的春天,是如此的寒冷和罪恶。刺穿耳膜的警笛,寒光闪闪的大刀,阴森怕人的棍棒,还有呼啸四飞的子弹,使得鲜花一样灿烂的生命,在鲜血迸裂中凋谢;温和清婉的微笑,在魔鬼的笑声中化作冰冷。目不忍视的惨象叠加,耳不忍闻的流言中伤,你忍无可忍,横眉冷对,写下了3月18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的诅咒,写下了祭奠青春消逝的不朽文章--《记念刘和珍君》。(师全文朗读,此文必须要全文朗读,生跟着朗读,走进鲁迅)对上述教学实景分析不正确的是()。

导入内容和文本内容无关联,不符合导入要求。情境设置,激发学生内心情感。激情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师范读,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意,感知文本内容。

问题:

[单选] 阅读有关诗歌鉴赏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它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需要文学、文体等许多知识和能力参与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诗歌鉴赏,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识记、理解和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础。掌握诗歌的表现方法属于鉴赏能力。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储备才可能形成鉴赏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评价能力,需要注重积累。

问题:

[单选] 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在文本分析后使用了下列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沁园春·长沙》书法艺术赏析(刘志刚)此幅作品大约书写于1954年,是毛泽东书法的代表作,书家认为这是毛泽东诗词墨迹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最成熟、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也是我们所见墨迹中最后的丰碑。诗墨写在两页红界信笺上,共15行。毛泽东笔势飞动,迅疾便捷,但字字独立,整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顾右盼,尽得自然之美;脱尽剑拔弩张之势,却筋骨老健,艳美洒落,结字小疏,字间多不连,但气脉通畅,墨润有余,瘠肥合宜,无奇大奇小之字,无奇重奇轻之笔,无欹斜取势之墨,如百侣少年,风华正茂,风度翩翩,漫步缓行于湘江之岸,却胸怀大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字字润美,飞逸奇雄,骖鸾跨鹤,飘飘欲飞。此幅作品圆笔兼用方笔,藏锋为主,兼施露锋,结体用笔潇洒古淡,极尽江左风流,囊括北碑筋骨,精能疏淡,典雅悠然,处处含蓄,耐人寻味。布局疏密有致,有行无列,行间紧密,几与字间空白相当,结体用笔外柔内刚,“标拔志气,辅藻情灵”。全幅一百多字,笔势和墨色随着书情而变化,时而高昂,时而舒缓,使整幅书作气韵贯通又结构完美。对上述资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拓展书法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从作者的书法风格再一次品味文本的思想内涵。实现学生掌握书法技能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书法的技巧。

问题:

[单选] 阅读《滕王阁序》教学反思,按照要求答题。教学《滕王阁序》这篇著名的骈文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写道:“开课了,开始的时候很顺利,诵读,理解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一切按我原来的设计进行。然而到赏析名句这一环节,虽然我已经提示了角度,但一大部分学生仍然露出茫然的神情,感觉无从入手,有些冷场。这时,我只好另辟蹊径,用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为范例,来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语句。至此,学生才有所领悟,顺利回答,最后归纳总结。”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教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注重引导,语言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思考。教师指导具体,有教学机智.灵活性较强。教师指导赏析名句,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水平。

问题:

[单选] 阅读《五柳先生传》的教学随笔(节选),按照要求答题。文章写得平易自然,自由洒脱,而富于幽默感,使五柳先生那种适性而居、不拘世俗、不慕荣利的境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达到了一种自然适性、欢畅忘怀的境界。由此看来,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乐观、欢瀹的。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我认为要理解好全文.必须看清楚文章背后所潜藏的作者的巨大的痛苦。只轻轻巧巧地将陶渊明看成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云间仙人.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五柳先生传》中蕴含了作者巨大的痛苦,也有贫穷的压力。上课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陶渊明的儿子营养不良,饿了几天,出门去看人家小伙伴们吃东西馋了,又被人家欺负、羞辱一顿回家了。回来后向陶渊明哭诉想吃东西和被人欺负的委屈,陶渊明会说什么呢?陶渊明能说什么呢?贫穷纠缠了陶渊明一生。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分析不恰当的是()。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文本。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提高探究能力。从不同角度切入问题,促进个性化发展。使学生最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问题:

[单选] 阅读《陈情表》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这是一篇很残忍、很苦涩、很虐心的文章,真实地展现出强权高压下一位小人物如何自保的诚惶诚恐,胆战心惊。一则普通的陈情表,孝和忠的纠结,情和理的渗透,有真情的流露,也有美丽的谎言。以情说理,融情于理,情动理明,情真意切。(师出示李密服侍祖母的图片,朗读《晋书?李密传》: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师:这幅图片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字--生(齐):“孝”。师:你怎样理解“孝”?(学生自由回答)师: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照顾父母的起居,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就是对父母尽责尽孝。师:跟“孝”相对应的是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另一个字--生(齐):“忠”。师:孝子、忠臣是传统知识分子一生的追求,但忠和孝似乎天生有矛盾。叫做--生(齐):忠孝不能两全。师:现在李密遇到了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大麻烦。这件事跟另一个强势的非同一般的大人物晋武帝司马炎有关。那司马炎、李密、祖母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谁来叙述一下?(学生叙述,老师补充)师:“情”前面加上哪一个修饰词你认为最恰当?(有学生加了“恩情、私情、感情、孝情、忠情、亲情”)师:这么多的修饰词,要李密做出选择,那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关键还是两点,忠和孝之间做出决断.陈情表陈的就是在忠孝之间非此即彼的痛苦挣扎的苦情。至于如何陈情,就是方法问题,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八字真经,动之以情--生(齐):晓之以理。对上述教学实景分析不正确的是()。

创设情境.升华情感设置悬念。运用谈话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容。选择式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习兴趣。引导不够深入,分析过多,学生无足够的思考空间。

问题:

[单选] 阅读有关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至关重要。语文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有了情感的注入,才会有个性的形成,符合教学理念。分析文本,体会作者情感,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形成自己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