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语文题库>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问题:

[单选] 学习诗歌《琵琶行》,教师要求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名句的内涵。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创造生活情境,了解作者生活,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捕捉诗歌的语言文字,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了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分析名句,感受语言的丰富多彩,积累写作素材。

问题:

[单选] 某教材在《香菱学诗》一课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根据家庭或学校的特点创作一副对联。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体现语文课程功能的多面性,应用名著中提出的作对联的方法。体现了读写结合,在实践中体会香菱学诗的快乐,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要求作对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体现综合性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学习活动。

问题:

[单选] 卢梭曾说:“最好的教育是无所作为的教育,但却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根据这一观点,下列教师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减少学生背诵、抄写美文美句的作业。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的神秘之感。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开设班级早间新闻报道,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的良好习惯。

问题:

[单选]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人物描写,在课前播放了《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的视频片段。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通过视频片段,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播放视频影像,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使学习知识的过程更富有趣味性。视频的播放,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问题:

[单选] 学习宋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在品味语言阶段时,讲解廉颇忠心爱国、老当益壮的故事,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应用文本语言创设情境,开发学生情感的源流。讲解典故的由来,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叹服作者的妙笔生花。品味语言从文字背后的内容出发,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主旨。通过故事的讲解,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走进作者和作品的内心。

问题:

[单选] 某教材在“走进自然”的写作课上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踏青,感受不一样的春天。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写作教学中带领学生踏青,搜集真实素材,表达真情实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个性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问题:

[单选] 某教师想要策划一个课外活动,旨在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下列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引导学生在“走近敬老院”活动后,写短篇作文。学生自发组织“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主题班会。班干部组织举行关于“亲情”主题的朗诵比赛。文本分析后引导学生总结品味学后收获。

问题:

[单选] 学习《拿来主义》,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其相关写作背景。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提高学生信息查找能力,符合教学目标。打破封闭式教学状态,天南海北的信息为我所用。能够贯彻研究性学习的先进理念。过于依赖网络,不利于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问题:

[单选] 学习宋词《醉花阴》,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李清照的词风理解“人比黄花瘦”这一名句。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引导学生品析词句.鉴赏用词之妙。回顾李清照的词风.巩固基础知识。从不同角度赏析诗词.加深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与创作特点。

问题:

[单选] 某教材在《我有一个梦想》一课结束后,设计了这样活动: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在班里开一个读书报告会。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积极利用课外学习资源,体现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体现综合性学习,读说结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体现研究性学习特点,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