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中国史题库

问题:

[单选]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禁止外国商人来华。重视维护外商利益。加强沿海军事防御。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问题:

[单选] 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弱者,道之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问题:

[单选] 冯天瑜主编的《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春秋战国学派中,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

墨家、儒家。法家、道家。儒家、法家。道家、儒家。

问题:

[单选]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这一思想主张最有可能出自先秦时的()。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问题:

[单选]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

罢黜百家的思想。天人感应的思想。君权神授的思想。独尊儒术的思想。

问题:

[单选]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问题:

[单选] 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问题:

[单选]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通过“格物”获得知识。“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问题:

[单选]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心就是理,心外无物。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问题:

[单选] 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中指出:“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不仅意味着整个儒家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统统可以从形而上的天理推出,天理世界的建立还实现了宇宙秩序合理性标准与社会行动合理性标准的统一。”材料主要反映出()。

官方理学实现了宇宙秩序、社会行动和儒家价值观的统一。整个儒家道德伦理是形而上的天理的源头。天理不具有超越道德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最终标准的意义。理学在重建儒家信仰的同时放弃了对道德价值源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