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基于GIS的陇南市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性;模糊综合评判;AHP

  摘要


    我国幅员广阔,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各类地质灾害十分发育。近年来,大型地质灾害频发,特别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建立科学、长效的预防机制将十分迫切。

    本文以甘肃省陇南市为研究区域,以陇南市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分析区域地理、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和人类工程活动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陇南市地质灾害发育现状情况。选取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坡度、岩性、相对高差、坡向、距断层距离、植被、距河网距离共九个评价因素构建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和区划,并对两种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选取了人口、国民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三个指标对研究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进行了评价。以GIS为平台,将易损性和危险性进行叠加,得到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并对当前实践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了简要介绍。

    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对陇南市地质灾害点的数量、规模、分布、成因等发育现状做了分析,结果表明,陇南市地质灾害以泥石流为主,其次是滑坡,这两个灾种占所有灾害点数量的92.4%。在空间分布上,地质灾害点最为发育的有武都和文县,占全区灾害点总数的53.7%。其次是宕昌、礼县,占全区的28%。其余康县、西和、成县、徽县和两当五县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则相对较少。

    (2)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陇南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和区划,并对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后认为,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有较好效果。评价结果是:地质灾害危险性低区占陇南全市面积的30.1%,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占41.1%,地质灾害危险性高区占28.8%。礼县和西和的低危险区占比大,宕昌、两当、徽县、成县和康县中危险区占比大,武都和文县高危险区占比大。

    (3)对研究区做了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估,结果表明陇南市各县中武都的社会经济易损性最大,其余西和、礼县、成县、徽县、文县较为接近,两当、康县和宕昌易损性较小。根据各县易损性所占比例,在ArcGIS中制成陇南市地质灾害易损性图。

    (4)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的基础上,利用ArcGIS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图与研究区易损性图进行叠加,得到陇南市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结果。结果表明,陇南市地质灾害防治高风险区位于陇南市政府所在地武都区,次高的是康县,文县、礼县、西和、成县和徽县等五县,宕昌县和两当县地质灾害防治风险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