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语文题库>第二章 阅读教学题库

问题:

[单选] 在学习完《陈情表》一章后,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文章的论证思路进行背诵。这体现了阅读教学程序中的()环节。

引导。感知。运用。综合。

问题:

[单选] 阅读《醉花阴》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学习本课我们主要完成三个活动:活动一,读好一首诗;活动二,梳理一首诗;活动三,背诵一首诗。首先,我们进行活动一"读好一首诗"。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5分钟,准备朗读展示。(学生自由朗读)师:时间到。哪能同学来展示?(三位学生展示朗读)师:你们表现还不错。但是,语气还不够情深意切,表现不出词人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大家要体会词人的心情--新婚燕尔,夫妻情深,然而却被迫分离。大家要深刻领悟这种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带着这种感情去读。老师来给大家示范一次(教师范读)师:大家要用声音和气息来展示词人的这种感情。要尽量降低声音,放慢语速,自然流露情感。下面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试着体会情感。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运用朗读感知课文,符合诗歌教学的特点。朗读指导系统全面,层次清晰,效果显著。学生自由朗读后才范读,教学流程不合理。朗读指导中,教师对情感基调把握不准确。

问题:

[单选] 阅读《登高》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诵读,是心与心的交流沟通,现在,请用你的心去静静品味诗歌,用心感悟诗人的情怀吧。(学生静静默读两分钟)师:在这一遍的默读中,你们对本诗有什么体会吗?生:杜甫虽然遭受困顿,但他绝不向困难低头,渴望着建立不朽的功业。生:杜甫虽然处在逆境之中,但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师:阅读诗歌不但要读懂作者,也要读出自我。除了要读出建功立业,读出永不放弃之外,还应该想到我们可以从诗歌中汲取什么样的养分。下面,结合刚才的理解,咱们再自由地、轻声地吟诵《登高》。(生自由吟诵)师:你们心中杜甫的形象开始清晰了吗?是什么形象?生:我感受到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诗人形象。生:我觉得杜甫的形象还不够清晰,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师:看来,大家还需要进一步诵读。大家还愿意读吗?这次咱们齐读《登高》,想象着自己就是杜甫,想象着自己在登高。(师生齐读)师:你们评价一下刚才的齐读,好吗?优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足?对该教师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教师没有真正地征求学生的意见,是形式上的民主。教师在朗读诗歌上着墨太多,影响了对诗歌具体内容的学习。体现了语文课堂中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问题:

[单选]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时下,在一些课堂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于是,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学生们交换位置,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着这个空间。以下是对这一教学现象的看法,其中不准确的是()。

表面上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标,忽视了教师引导的功能,使学生学习处于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课堂上的换座位朗读有悖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得不偿失。学生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浓郁,说明"自由市场"式课堂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问题:

[单选] 阅读下面一段《离骚》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句中都有一个"兮"。谁知道"兮"是什么意思?生齐答:句尾语气词。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兮"呢?生:为了让句式更加整齐,节奏感更强。师:《离骚》是《楚辞》的名篇,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作家作品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生:"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是司马迁对《离骚》题义的揭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是他对诗篇创作动力的说明,也是对长诗《离骚》感情基调的诠释……生:…通过这段教学实录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采用的是哪种阅读教学方法?()

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评点法。

问题:

[单选] 阅读下面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的教学片段,按要求答题。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生1:"主人下马客在船怎么翻译?"生2:"这首诗为什么要有’无管弦"转轴拨弦’等音乐描写?"生3:"故事情节怎么概括?"生4:"秋江月夜的景物描写作用是什么?"生5:"诗歌肯定要有情感抒发,文中重要的情感描写的是什么?"共有15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是重复的),在所有学生不再举手提问时。教师问:"谁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回答:生1:"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生2:"因为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的是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在教师"好""很好"的赞扬声中,有10多名学生对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有些回答是重复的)。下课铃响后,教师小结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后,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以下是对上面教学实录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这节课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存在,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问答式"教学,解决了阅读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这节课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提出的多是虚假的问题,教学重点不突出。

问题:

[单选] 某教师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把教学设计分为五个环节:"朗读,体味语言之情感";"探究,品味构思之精当";"感悟,领略行文之美妙";"体验,享受意蕴之深远";"创造,展示想象之瑰丽"。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月下荷塘的美妙场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然后从体味语言、品味构思、领略行文、享受意蕴、展示想象五个方面整体感知全文。在"体味语言之情感"一节,根据文章内容,采用"男领""女领""男合”“女合""众合"多种方式将多种朗读贯穿全课。对以上教学朗读设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是由整体感知到局部精读、品味,再到回归文本。是由浅层次的文本内容阅读到较深层次的文本语言和创作手法阅读,再过渡到深层次的文本思想阅读。能让学生体会到荷塘月色与月下荷塘的景色之美,并获得进一步的思想的启迪。过多的朗读设计容易让学生对文本产生疲倦感,失去对文本内容深层解读的兴趣。

问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诗,结合预习理清结构层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老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明确,把握文章层次。2.朗读品析语言师: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我们来学习前三节的内容,重点体会第三节,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意象有"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师: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生:凄凉、衰败、荒寂这样的景象。生: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师:那么,我们在读这几节时,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生:低沉、舒缓、哀愁。师:好,请一位同学来朗读,注意把握语气,注意表现诗人的感情。(学生练习读,评析)师:不仅语气要把握好,还要考虑诗句中的重音。注意把握诗句的语法重音和情感重音。你认为诗句中哪些词要重读?生:重音有"被雪压着的""关闭""枯死的""典押""长了青苔"。(学生自由练习读、个人展示读、集体朗读,体会表现和表现诗人的情感)师: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艾青因为生他时母亲难产,后来又因为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而被送到大堰河家整整抚养了5年。那么,诗人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四节。师: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生: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师: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她怎样的品质?生:勤劳、慈爱。师:作者怎样去表达大堰河的品质?运用怎样的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生:排比手法,铺叙了大堰河繁重的劳动,赞美她的勤劳。生:同时也表现大堰河时刻不忘关心照料她的乳儿。生:运用了大量的动词,表现力强,突出大堰河的勤劳。如"搭""拍""尝""补""包""拿"等。师:那么怎样读出这种情感?生:饱含感激和赞美地朗读。生:我觉得中间的排比句要读的快一些,以起到增强语势的效果。生:我认为还要注意动词的重读,起强调作用。师:是的,同学们感悟得很好,老师提醒大家,还要注意这节诗前后两句的语速要慢一些,而且"抚摸我"要读出轻柔的温暖的感觉。(学生尝试读,个体读,评析。 学生集体读,要表达出情感)师:是啊,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而"我"和大堰河只不过是乳儿和乳母的关系。诗人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啊!诗人心中感觉到的是--生(齐):忸怩不安!师:为什么会这样?(补充背景介绍)大堰河家穷,却有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对大堰河的眷恋与感激。师: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又开始劳动了,流她的血汗。大家自读第七节,思考:大堰河从事着这样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儿,为什么始终含着笑呢?生:有在劳动中获得的满足。生:体现她的乐观善良。生:一定程度表现了她的麻木。生:表现"我"对她的赞美。师:好,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到位,请全班女同学饱含赞美齐读六个"含着笑"的句子。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她又带着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家浏览第八节,看一看,作者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表现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师:为什么说做梦能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呢?生:大堰河的梦正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成材成家,生活幸福美满。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梦实现了,有一个娇俏的媳妇叫她一声"婆婆",她会有怎样的表情呢?生活中我们父母关爱我们的细节有哪些,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有怎样的希望呢?生:大堰河会满脸含笑,还可能眼含热泪。生:我想,大堰河的脸会像一朵菊花。生:我的妈妈会在我每天上学的时候帮我把鞋子放在门前。生:我的妈妈会在晚上睡觉前给我弄一杯热牛奶。生:我的爸爸会给我削苹果,在我学习累的时候。3.延伸拓展是啊,时代不同,社会不同,但母爱却是相同的。下面我们交流一下描写母爱的诗句、名言,献给我们伟大的母亲。(学生交流)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生: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生: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师:在艾青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像,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让我们把《懂你》这首歌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的教学片段,阅读并进行评析。

问题: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教学设计题]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琵琶行》原文: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声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课文介绍:《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班额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问题:请根据所给材料,为本文设计一段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