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T06,地球科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T06,地球科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 2 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T06,地球科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二) . 6 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T06,地球科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三) 10

一、简答题

1. 以风险评价模型为基础,试述风险评价的思路和内容。

【答案】(1)风险评价的思路

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价是对不同的灾害在不同的条件下,究竟会主要危害哪些对象,在灾害的发生过程中,究竟会产生哪些关键性的损害,一次灾害产生的后果,究竟有多么严重等方面的研究。风险评价不仅是自然灾害学本身所需要研究的,更是制定减灾对策所必须了解的。

(2)灾害风险评价的内容

包括灾害的风险辨识、灾害的风险估算和灾害的风险评价(狭义)三个方面。

①灾害的风险辨识

灾害的风险辨识着重于描述潜在的灾害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负作用或不良影响;

②灾害的风险估算

风险估算则着眼于定时地描述处于风险中的人口分布,阐明事件的成因、发生的概率、相应于不同强度时的后果,并将这些强度/事件的概率统计作为风险的定量结果。灾害的风险是以下两个主要因素的函数:

a. 一事件或一系列不同强度事件发生的概率;

b. 事件所产生的实际后果。

因此风险估算的任务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a. 某一时段内,特定强度事件发生的概率;

b. 受事件影响的区域和人口;

c. 该地区或人口的承受能力;

d. 一定时段内,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不同强度的事件给风险区人口造成的后果。其目的是对处在灾害风险中的人口以概率的形式给出估算结论,或以年期望值、或以最大似然值的形式表示出来。

③灾害风险评价

狭义的灾害风险评价所要回答的中心问题是:当灾害降临时,怎样才算安全和怎样才能安全。

2. 断层弹性回跳模型是怎样解释地震发生过程的?

【答案】断层闭锁段大致上呈一椭圆形区域,其范围随着断层的活动演化而变化。在开始阶段,由于断层在整体上还没有发生宏观滑移,断层闭锁段的范围也不明显。此后,随着断层整体滑移量的增加,断层闭锁段的椭圆形区域也随之增大。但当断层内剪切应力的积聚超过了闭锁段的强度极限后,断层闭锁段即因其自身发生了宏观尺度的快速滑移而消失。由于除断层闭锁段外

的其他部位在断层运动的全过程中,都是大致做相对均匀的滑移的,故在这些段落,剪切应力也随着断层的滑移而做相对匀速的释放。这样就难以在短期内积聚大量的应力而导致骤发性地震。但是在断层活动的多数时间内,闭锁段并不随同滑移,因此其剪切应变和应力的增长就显著地高于断层的其他部位。而一旦闭锁段被剪断,它又势必于瞬间产生突然的位置回跳,以调整与断层其他部分的空间关系,并因此快速地释放出其积累的弹性应变能,以断层闭锁段为中心的地震就成为必然。

3. 以河流地貌为例说明地貌演化阶段。

【答案】地貌演化是指在各种地貌营力的作用下,地貌在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变中经历的各种阶段和过程。以河流地貌为例加以说明。

(1)幼年期阶段

①河流循被抬升的原始倾斜地面发育,开始时水文网稀疏,在河谷之间存在着宽广的分水地。

②随着河流的下切侵蚀,河流比降开始加大,坡折增多,横剖面呈“V ”字形,坡谷坡陡。坡顶与分水地面有一明显的坡折。这时谷坡上的崩塌、坠落和滑坡等过程很活跃。

③水系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加深,较大的河流逐渐趋于均衡状态。谷坡的剥蚀速度相对大于河流下切的速度,河谷不断展宽。整个时期的地势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

(2)壮年期阶段

①谷坡不断后退,使分水岭两侧的谷坡日益接近,终于相交,原来宽平的分水岭最后变成狭窄的岭脊。但这时的谷坡仍然较陡峭,崩塌、滑坡过程仍然很活跃。

②随着谷坡侵蚀过程的不断进行,谷坡逐渐减缓,山脊变得浑圆,谷坡上的岩屑很多,谷坡上部的岩屑通过土溜或土壤蠕动向下搬运,下坡的岩屑主要是受流水片状冲刷和谷坡侵蚀,在谷坡下半部常形成凹形坡。

③壮年期阶段的主河一般都已趋于均衡状态。到壮年期最后阶段,较小的支流也渐渐趋于平衡状态,这时的河谷比较开阔,山脊也浑圆低矮。

(3)老年期阶段

①河流停止下切侵蚀,分水岭将渐渐下降,地面成微微起伏的波状地形。

②河流蜿蜒曲折,河谷展宽,谷坡较稳定。如果有局部坚硬岩石区,因抗侵蚀力强而保留有突出的山丘,孤立在周围平缓起伏的地形之上,整个地面为准平原,它代表河流地貌发育的终极阶段。

4.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1)生物适应环境的力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与其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互相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生物与环境之间所表现出的这种协调与适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传留后代。

②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高等植物的各种器官都明显地表现出对于生活条件的适应。

深入土壤的根系,直立于地面上的茎枝和形状扁平、面积广阔、呈现绿色的叶子,都是植物加强吸收、固着、输导和进行光合作用等机能,以保证进行正常的营养生活。

③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更是形形色色。例如许多动物借助于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躲避捕食者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2)产生机制

生物产生某此适应性状而与环境间保持协调关系,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通过自然选择逐渐产生与形成的。生物的适应现象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有节奏的季节和昼夜变化,使适应性具有动态特征。在温带地区,许多树木春夏展叶、开花,秋冬落叶、休眠就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现象。

5. 风沙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防治风沙移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风沙作用是指风挟带沙粒沿地表流动时对地面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过程。风沙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或风成地貌。

(1)风沙地貌的形成条件

①风沙作用发生条件

地表特征、风动力状况是风沙作用及形成风沙地貌的基本条件。

a. 平坦的地面以及开阔的内陆盆地,有利于气流的运行,同时往往堆积有比较丰厚的碎屑物质,为沙丘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质来源。

b. 干旱区雨量稀少,蒸发强烈,土质干燥,地表植被稀疏或完全裸露。因此有利于气流对地面的直接作用,从而引起沙粒的吹扬和沙丘的移动,使地面受到风沙的侵蚀。

②风沙流的形成

风沙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沙源及强劲的风力。干旱地区由于地面裸露,受强烈的口照后地面温度急剧升高,造成强烈的上升气流,因此易出现强烈的狂风,为风沙地貌的发育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2)防治风沙移动的措施

①建立草方格沙障

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草方格沙障固沙成本高,费工大,但对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草方格沙障不仅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而且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②化学粘合剂固沙

a. 化学固沙是通过喷洒粘合剂等化学物质在流沙表面形成一层具有一定强度的刚性壳层、柔性固结层或弹性固结层,使沙丘表面形成保护层,隔绝气流与松散沙层的直接作用,达到防治沙害的目的。

b. 固沙剂一般都具有粘结性和渗透性,沙粒之间存在微小通道,当固沙液喷至流沙表面,液滴渗入沙体,除与沙粒以简单粘结作用胶结外,还存在固沙剂颗粒的电性或功能团与沙粒之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