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T06,地球科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目录

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T06,地球科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2

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T06,地球科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 5

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T06,地球科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 9

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T06,地球科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 13

201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T06,地球科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 17

一、简答题

1. 地球上现在有哪几个板块? 板块边界有那些类型?

【答案】(1)现在地球上的板块主要有①美洲板块②太平洋板块③印度洋板块④亚欧板块⑤非洲板块③南极洲板块。

(2)地球现存的板块边界类型主要有:

①离散型板块边界

所有大洋中脊都是本类型板块边界,两侧板块沿着相反的方向运动,两侧以频繁的线状玄武岩浆上涌,拉张作用引起饯源地震和高速热流为特征。

②会聚型板块边界

会聚型板块边界以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海沟俯冲带为代表,以产生深源地震,形成褶皱山系,引起玄武质和安山质火山活动为特征。

③转换断层型边界

这种边界既不形成新的岩石圈,原来的岩石圈也不会消减。转换断层并不是使洋中脊发生单方向的平移错位,而是反映了岩石圈的不均匀断裂。转换断层以陡崖为标志,具有水平位移的浅源地震特征,往往伴随着板块的分离和火山活动。

2. 环太平洋火山带及地震带与哪种类型的板块运动有关? 该带的火山岩主要是什么类型. 为什么?

【答案】(1)环太平洋火山带是一个围绕太平洋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区。环太平洋

火山带的直接成因是板块的移动和碰撞,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海沟俯冲带即会聚型板块边界为代表。

(2)环太平洋带的火山岩主要是中性岩浆喷发的产物,火山岩的主要类型是安山岩。安山岩的主要形成原因是:板块构造观点认为,安山岩浆起源于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时,洋壳及其上覆沉积物受高温、高压影响,转变为角闪岩、石英榴辉岩,再经部分熔融可形成安山岩浆; 此岩浆上升进入地慢楔形区后可与地慢岩反应成辉石岩,再经部分熔融,能形成安山岩浆,继而形成中性的钙碱性喷出岩即安山岩。

3. 为什么说冲积平原的形态特征与物质结构的研究对农业生产和地下水的探测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1)冲积平原的形态与物质结构主要取决于河流的特性。由于河流不断泛滥,粗粒物质首先在沿河地带堆积,而较细物质被带至较远的地方堆积下来,使沿河两岸往往形成由砂、粉砂质构成的略为高起的天然堤,而河间地带地势相对低下,常有湖沼分布,这里的组成物质多为亚粘土、粘土和湖沼沉积。

(2)若河床不断加积,天然堤逐渐增高,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堤内河床进一步堆积抬高,于是河床显著高出两岸,形成“地上河”。一旦洪水冲决人工堤防或天然堤,就形成决口扇,使河

流改道,原来的河间低地为河流所占据,形成新的河床和天然堤,并逐渐堆积加高,使废弃河道和老的天然堤相形低下,或逐渐埋没于粘土、亚粘土和湖沼堆积之下,使冲积平原的形态与结构复杂化。冲积平原的特征形态和物质结构非常适宜农耕,有利于农业生产,因而冲积平原的形态特征和物质结构的研究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3)冲积平原中往往粗细物质相间成层,其中古河床的砂层或砂砾层为丰富的含水层,河漫滩沉积的粘土层为相对的隔水层。所以冲积平原的形态特征与物质结构的研究,对地下水的探测,具有重要意义。

4. 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答案】(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地区内,生物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之间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无生命物质一无机环境和有生命物质一生物群落。 ①无机环境包括太阳辐射能,温度、水分、空气、岩石、土壤和各种营养元素等物理、化学环境条件,及生物物质代谢的原料如CO 2, H 2O , O 2, N 2和无机盐类等,它们构成生物生长、发育的能量与物质基础。

②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可以分为三大类群:

a. 自养型生物,包括各种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称为生产者。

第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来的水、CO 2和无机盐类转化成为碳水化合物,并将其进一步合成成为脂肪和蛋白质等,用来建造自身,这样,太阳能便通过生产者的合成与转化不断地进入生态系统,成为其他生物类群的唯一食物与能量来源。

第二,化能合成细菌也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它们利用的能量来自某些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产生的能上巨。

b. 异养型生物,包括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称为消费者。

这些消费者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能量。根据不同的取食地位,又可以分为一级消费者和二级消费者。

c. 异养型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土壤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它们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为生,称为分解者。

5. 解释流动性资源可得性度量的四种概念。

【答案】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度量的四种概念分别是:

(1)最大资源潜力

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2)持续能力

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3)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即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①废物进入环境后要经历自然界的生物分解过程,整个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吸收废物而又不

导致生态或美学变化的能力。但是,如果排放的速率超过了分解能力,那么环境变化就不可避免。

②任何环境媒介的吸收能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随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天然变化,也可以被人类改变。

③把废物排放量控制在吸收能力限度内,是一个普遍原则。

(4)承载能力

承载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这个概念是建立在把资源利用限制在不使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而使资源生产力得以长期维持的水平之上。

6. 青藏高原对周边地区的气候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青藏高原对周边地区的气候的影响如下:

(1)加强东亚季风,形成东部湿润气候,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凸显。;

(2)阻挡高原两侧冷峻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造成西北干旱气候,形成沙漠;

(3)形成高原季风,加强高原季风环流;

(4)造成四川盆地易出现梅雨季节;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

(2)我国的新疆地区会直接接受到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而降水丰富,西北地区将不会存在沙漠;

(3)黄土高原不会形成;

(4)世界其他地区的气候也都可能会发生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