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作文之比较文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西方后工业文化对第三世界的输出是否也应该被解释为后殖民现象?

【答案】西方后工业文化对第三世界的输出应该被解释为后殖民现象,原因在于:

(1)武力、经济与政治的扩张最终必然要转型为文化形态呈现出来,所以哪里有文化扩张,哪里就有殖民文化。

(2)一旦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挟带着一种文明的强势,并把这种“民族文明的强势”在道德话语中降解为“种族优越感”,再一旦这种种族优越感作为一种发达国家的文明溢出这个民族的地域疆界,挟带一种普救主义的关怀步入其他国度,由于两者之间互为他者的关系形成,“殖民”将被冠置于这个民族的头上。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后工业文化对第三世界的输出也应该被解释为后殖民现象。

2. 思考一下,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你还可以发现哪些个案值得研究; 反过来,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你还可以发现哪些个案值得研究。

【答案】(1)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接受的个案

①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样作为俄苏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上,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显然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大;

②而在当代的文学接受中,后者明显比前者更受当代作家的追捧,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案例。

(2)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的个案

①现代文学史上,中苏(俄)文学相互接受影响几乎是一边倒的形势,俄苏文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②到当代文学时期,尤其是当前文学,中国文坛蓬勃发展,出现大批优秀作家。俄苏文学相对没落,中俄文学互相影响态势有望或已经转变。可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对俄文学影响为例,探讨当前俄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状况。

3. 简述类型学研究产生的理论背景。

【答案】类型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来自俄国比较文学派所提出的“借用”与“影响”。

(1)“借用”

①借用指的是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中的类似现象,有的因为它们出于同一渊源,由于情节流传而被另一民族采用。

②借用不是毫无根据的,总是以借用一方的特殊需要为基础,借用的前提条件不是接受者方面的空缺,而是相近的思想流派和类似的艺术形象的汇流;

③借用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的再创造的过程。外来的被借用的材料要想融人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就需要对其进行一番重新理解和加工改造。

(2)“影响”

①影响是指有些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存在有间接或直接的、起源上的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某种相同或相似的特点。

②根据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理论,处于人类社会同一发展阶段上的不同民族,由于气臼理过程的一致性”,会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文学现象,尽管他们在时间及空间地域上并无仃何关系。

例如,在荷马时代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上,希腊诗歌和古日耳曼人、北美印第安人的诗歌,《伊利亚特》与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等彼此间存有相似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学发展过程是广阔的社会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它必然会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相一致。

4. 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答案】(1)在古代中国,诗学一词主要有两重含义

①专指《诗经》研究;

②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a.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如毋逢辰于大德十年所撰《王荆公集序》说“诗学盛于唐,理学盛于宋”,此“诗学”指的就是唐朝时的诗歌。

b. 诗歌的创作实践与技巧,这也是历代文人所云“学诗”之“学”的主要内涵。

c.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诗学的这层含义,正如诗格、诗式、诗法之类的著述,其主旨本为探讨诗歌的创作问题,但在发掘主旨的同时也涉及到了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故这层含义只是附带谈到的部分。

(2)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人,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与传统诗学著作主要强调诗歌的创作与技巧不同,这时期诗学研究注重的是诗歌的理论方面。

(3)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中国文化语境之后,诗学不仅指诗歌理论,开始用来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

5. 论述建构对话诗学的具体内涵。

【答案】建构对话诗学即建立一种“问与答的诊释学”,其方法沦的基本性质就是对话。

(1)在诠释学中不存在主客对峙的关系,诊释者与文本之间是互为主体的存在论关系,问答双方均为生命整体,故不可以分析、切割的方式去“认识”对方,而是要以同情的态度去体认,这是一种生存的经验,而不是把对方仅仅视为对象的“认知”活动。

(2)诠释学具有谈话的性质,这是一种“我”(诠释者)“你”(文本)关系,谈话的双力一或多方持有平等发言权,其结构形式即“问与答”。

(3)问题本身具有某种意义,而意义是有方向性的,所以,提问本身规定了回答的内容一一规定了意义的生长方向,偏离了此方向就是答非所问。

(4)问题具有开放性,其前提则在于“回答”的非确定性,问与答之间构成开放性的循环。

(5)问题的开放性并非没有边际,它受制于问题视域的局限性。

(6)诠释者与文本双方的问题均有约束性,故有的问题是该问的,而另一些问题是不该问的,诠释学意识的真正力量是我们看出何者该问的能力,提问比回答更难,也更重要。

(7)问与答总是在语言之中展开,这同时即一种意义交往,它往往表现为:问与答、予与取、相互争论、达成一致等。

(8)通过问与答踏上正确的意义生成之路。

6. 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作为一种理性行为,可分为哪四种类型?

【答案】(1)目的性行为

又称工具性行为,指有明确目标取向的、因果地介入文学文本的一种合理的行为,因此这种行为对应于文本世界。在这种行为中,原文和译本各有目的并互为日的。

(2)规范调节行为

是指参与文学译介这种交往实践的交往双方受共享价值约束的行为,对应于社会价值规范,要求原作者严格遵守源语文化及文学的共享价值,同时要求译者也须严格遵守宿语和源语文化及文学的共享价值。

(3)译介主体行为

是指译者作为文学译介的主体主动表现自主和主观意识的行为,对应于主观世界,可直接产生翻译策略的“归化法”,并且以互动的方式与每个参与者(如原作者和译本读者)发生联系,使他们互为主体,共同能动地参与这种交往实践。

(4)交往行为

是指以语言为媒介、通过符号互动与交往实践、达至相互理解的行为。这种行为以反思的方式对应于文本、社会与主观世界,遵守交往双方共享价值规范,这些规范体现了作者与译者之间对对方行为的期待。

二、论述题

7. 论述译介学在中国学术界现阶段的发展趋向。

【答案】译介学在中国学术界现阶段的发展趋向主要有:

(1)译介学在中国学术界现阶段的发展趋向应当是出入经史,览阅百家,建立中国译介学的研究范式。

(2)通过考虑本土经验与国际学术范式的整合,在中外译介学相互推助与化合的过程之中寻找洱久常新的理论生长点,最终走向汇通之途,熔铸并建构出一套基于知识、学术和思想的整合而能为全人类所共享的译介学体系。

(3)要达到上述目标,既要注重事实概括与理论分析,亦要注意理论评判与思想体系的建立,即是要真正做到知识、学术与思想三者的有机统一,从而逐步建立学科发展应有的学术范式,凸显跨文化共通的译介学规律,然后进一步向理论层面推进,标举自己异于常态的学术广度与深度。

(4)应该着力培养理论创新意识,在事实概括愈益丰富的基础之上大力强化理论分析,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