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财政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

【答案】所得课税是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

所得课税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1)税负相对公平

所得课税是以纯收入或净所得为计征依据,并一般实行多所得多征、少所得少征的累进征税办法,合乎量能课税的原则。同时,所得课税往往规定起征点、免征额及扣除项目,可以在征税上照顾低收入者,不会影响纳税人的基本生活。

(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

所得课税是以纳税人的总收入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应税所得额为课征对象,征税环节单一,只要不存在两个以上课税主体,则不会出现重复征税,因而小致影响市场的运转。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小构成商品价格的追加,且不易转嫁,因而一般不会干扰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

(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

在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不断扩大的现代社会,跨国投资和经营的情况极为普遍,于是就必然存在跨国所得。对跨国所得征税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权利,这就需要利用所得税可以跨国征收的天然属性,参与纳税人跨国所得的分配,维护本国权益。

(4)课税有弹性

所得来源于经济资源的利用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从长远来看。随着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剩余产品也会不断增长,因而所得课税不仅税源可靠,而且可根据国家的需要灵活调整,以适应政府支出的增减。

2. 什么是财政投融资,它与商业性投融资有何区别?

【答案】(1)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

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被称为“政策性金融”。

(2)与商业性投融资相比,财政投融资具有以下不同特点:

①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②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概括地说,它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部门融资,主要是为那些需要政府给予扶持或保护的产品或直接由政府控制定价的基础性产业融资。

③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虽然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但它并不是脱离市场,而是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主要依据,并对市场的配置起补充调节作用,投融资机构在结合范围内拥有经营自主权,实行市场化运营。

④财政投融资的管理是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一一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政府投资的代理人,财政投融资由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可以避免有偿性投资与一般性投资相混淆,提高政府投资运作的总体效率。

⑤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在预算年度内,财政投融资预算在一定范围内(比如50%)的追加,无须主管部门的审批。

3. 试评析减税政策。

【答案】(1)减税政策

供给学派在理论上强调供给对国民产出的作用,在政策上则强调政府在调节供给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突出了减税政策。但是,有些经济学家对供给学派所说的减税效应提出怀疑,认为减税既会影响需求也会影响供给,在短期内影响需求是主要的,而影响供给的作用是微小的,从长期来看,减税对供给的影响则较大,既可以提高产出水平,也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2)对减税政策的分析

从减税政策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只适于经济衰退时期,恢复经济的活力并刺激经济的增长。对减税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对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政策的抉择和实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实施减税政策的实践来考察,美国具有典型意义。

①罗斯福新政没有实行减税政策。尽管后人对新政的增税政策有所非议,但历史事实是不能否认的,罗斯福新政的反萧条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

②肯尼迪一约翰逊政府的减税政策,是减税政策取得成功的范例。但是对任何政策都要看到它的两面性,增长性财政政策刺激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增长,而到20世纪80年代当经济受到供给方面的冲击而导致“滞胀”时,增长性财政政策的持续扩张效应也难辞其咎。

③里根政府的减税政策的惨败,是减税政策失败的范例。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主要来自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其主要内容是限制政府规模,减税优先策略,平衡预算。

(3)对减税政策的评价

对减税实例的分析说明,减税政策是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一种选择,但减税政策并非一剂万能的灵丹妙药。减税政策必须审时度势,适应当时的具体情况,并需要相关政策的有效配合,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没有实行减税政策,这一也有力地说明了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一定要实行减税政策。

4. 试说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以及治理的思路和前景。

【答案】(1)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我国的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借债编制赤字预算,但地方政府早已存在大量债务是不争的

现实。当前的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是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向银行的借款,融资平台公司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公司债务大体分为三类:

①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主要依靠财政睦资金偿还的债务;

②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而项目本身有稳定经营性收入并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偿还的债务;

③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非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的债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 进程的加快,地方建设性融资需求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尝试通过设立融资平台公司对外融资,并很快向全国普及,逐渐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当前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具有如下特点:

①普遍性,全国各个地方政府都存在,只是多少的差别。

②数额巨大,增长快。新华网报道,2010年度审计报告显不,截至2010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达107174.91亿元。

③管理不统一,运作不够规范,不仅不纳入预算,甚至有的地方财政部门根本无权过问公司债务。

融资平台公司通过举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巨大风险问题:

①本届领导班子借款,由下一届或再下一届领导班子偿还,所以借款当时很少顾及风险问题,而且在政绩考核机制和攀比机制的推动下,产生很大的推动力,债务规模急剧扩大。

②如果使用得当,选择的建设项目是经济持续发展所需要的,那么经济发展了,也不会带来风险,但是,一旦使用不当,选择失误,就会产生不良投资或无效投资,而且债务规模越大,失误的风险也就越大。

(2)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思路和前景

我国现实已经存在地方政府债券,也就是同时存在两种地方政府债务,即地方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借款。地方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借款是地方政府在预算外筹措建设资金的两种渠道和两种形式,但从防范债务发行的角度,两种债务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债券是通过法律程序、纳入预算、风险小的硬约束债务,而借款则是仅有信贷约束的软约束债务。

因此,中央代发政府债券给我们的启示是,未来的地方政府债务体系应是两种债务形式并存,以债券形式为主,从而建立管理规范、运行高效、风险可控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此,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①首先要承认地方债务存在的合理性。地方债务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我国的实践也证明地方债务是不可避免的。我国是一个大国,实行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特别是我国的地方政府负担和履行重要的经济建设职能,在国家预算之外通过地方债务筹措一部分建设资金是必要的,是不可取消的,所以应当承认地方债务的合理性。

②修改现行的预算法,制定地方债务法规,确立地方政府债务概念,确定地方债务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