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要论述西方当代译介学研究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案】方当代译介学研究迄今己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70年代末由以色列学者佐哈依据结构主义理论所创立的“分层系统”理论阶段。

(2)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提奥·赫曼斯初具后结构主义理论品质的“译者隐喻语言映射”理论阶段。

(3)20世纪80年代中川以后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所创立的“文学调控”理论阶段。

2. 请思考比较文学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有什么样的前景?

【答案】国际比较文学界一直对多元文化主义非常关注,对学科的发展而言,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如何定位发展,如何发挥其作用。比较文学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前景主要有:

(1)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未来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比较文学研究应当既是跨越国界和文化传统疆界,同时也是跨越学科界限的。

(2)当代的比较文学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积极地参与多边的文化交流和对话,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思想互动。

(3)未来的世界或许既不是文化霸权主义者自以为的一体化世界,也非文化孤立主义力图实现的诸文化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世界,而是比较文学所致力建构的独特性与互补性共存、差异性与沟通性共存的多元化的世界,一个“道并行,不相悖”的和而不同的世界。

(4)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不会演变成一种同质化的世界文化,而是充满差异和复杂性的多元“世界体系”。全球化给这个多元化世界所提供的无非是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场景,一个使各种文化互相看视的平台。

3. 什么是接受的期待视野? 请以中俄文学交往的实例说明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现象。

【答案】(1)接受的期待视野

接受的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阅读前就己经存在的意向。这种意向是接受者在长期的阅读审美习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审美观念。接受文本前,已形成的期待视野渴望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做出某些超前的理解、估计与期待。

(2)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现象

①清末,中国一度对俄国的虚无党小说情有独钟。这就是一个涉及接受中读者的期待视野问题。无党小说属政治小说之列,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清末的一些重要刊物如《新小说》等都刊过虚无党小说,大多描述虚无党人尤其是女虚无党人在革命或反专制行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清

末中国文坛对俄国虚无党小说的接受主要是基于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热情。

②中国读者喜欢阅读情节曲折的小说,一些比较成功的虚无党小说,其布局大多悬念迭生,情节往往惊险曲折。对习惯于鉴赏情节的中国读者而言,在艺术上有很大的魅力。虚无党小说中的侦探小说与传奇小说尤其受中国读者重视,如《女党人》就被置于“侦探小说”栏下,更有不少虚无党小说带有传奇色彩。

③清末尤为看重以女虚无党人为主人公的这类小说,因为俄国此类小说对俄国本土专制主义的猛烈攻击,在当时深受专制残酷统治的中国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共鸣。除此之外,也与当时女权思潮的兴起有很大联系。

总之,俄国虚无党小说在清末的流行只是一种特定环境中出现的特殊的译介现象,读者的期待视野是中国接受俄苏文学和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前提。

4.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有哪些流派和特征?

【答案】(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派

①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②以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③以法国哲学家阿尔都为首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④英国的威廉斯、伊格尔顿和美国的杰姆逊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导人哈贝马斯等人是20世纪最后20年乃至今天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性

从比较的视域观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并不完全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而更多的是表示这一思潮有别于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前苏联模式的“东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特征。“西马”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它将批判的中心从政治经济和国家政党方面转移到哲学、文化和艺术方面。

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特征

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的一些传统,始终关注艺术、审美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坚持对艺术和审美做社会历史的评价和分析,也始终坚持结合美学批判与社会批判,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毫不妥协的批判,坚持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最高理想。

5. 思考一下,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你还可以发现哪些个案值得研究; 反过来,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你还可以发现哪些个案值得研究。

【答案】(1)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接受的个案

①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样作为俄苏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上,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显然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大;

②而在当代的文学接受中,后者明显比前者更受当代作家的追捧,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案例。

(2)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的个案

①现代文学史上,中苏(俄)文学相互接受影响几乎是一边倒的形势,俄苏文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②到当代文学时期,尤其是当前文学,中国文坛蓬勃发展,出现大批优秀作家。俄苏文学相对没落,中俄文学互相影响态势有望或已经转变。可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对俄文学影响为例,探讨当前俄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状况。

6. 译介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案】译介学主要研究译家译作与国别文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研究译作对输入国文学及其文学史的影响,同时考察国别或国际翻译活动、翻译思潮及其对总体文学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译介学开始“文化转向”,也将翻译作为世界文学及文化发展的主要建构力量进行研究,因此格外重视翻译的文化建构作用。

二、论述题

7. 比较诗学研究应该注意哪些具体问题?

【答案】比较诗学研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由于普遍性之呈现总是不离特殊性,故一切试图把普遍性从特殊诗学母体之中分离出来并视之为共同规律的做法都是不可靠的,并且有碍诗学之生命元气的涌现。

(2)比较诗学研究中究竟以谁为“体”的问题

真正有价值的诗学比较和理论建构应该是不同诗学互为本位、互为功用,通过平等对话来洞察对方的真实内蕴,并基于此来建设体现了不同诗学之真精神、真面目因而真正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诗学理论。

(3)如何避免“标准的谬误”问题

“标准的谬误”,是指在诗学比较研究中据以评断不同诗学之价值的标准本身往往未经审查,因而不具有普遍的合法性。在这种情形之下,比较诗学研究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为避免此种结果,应另创新的话语规则,这种规则作为不居于一偏的中介,对被比较的不同诗学都有效:或者是寻求对话双方都感兴趣、思考的进路又极为相近的问题作为居间的媒介。

(4)不同诗学中类似概念的非对应性

某种特定语言中习用的术语,在另一种语言中往往找不到精确的对等词。要使比较诗学研究具有学理上的可靠性,首要的前提之一便是应对于所使用的不同诗学概念予以正本清源式的辨析。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只看到其间的差异并加以过度夸大,甚至断言其间为“不可通约”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否定诗学比较研究的可能性。

(5)比较诗学之双语境遇的必要性问题

要正本清源地清理跨文化的诗学概念,就必须深入到各自的文化语境,这就关涉到比较诗学之双语境遇的必要性问题。不具有双语境遇,不但概念的非对应性难题无以克服,而且试图借助“比较”来解决民族文学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