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7新闻传播综合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传播学迅速流传、扩散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答案】传播学之所以能够迅速流传、扩散,深层原因在于传播学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适应性、伸缩性等特点。
(1)传播学具有某种优越性。优胜劣汰。传播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使其在知识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极易流传和扩散。
(2)传播学具有某种适应性。适者生存。这种适应性和本土化,使传播极易冲破民族文化的防线,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
(3)传播学具有某种伸缩性。以屈求伸。这种伸缩性和灵活性,使十分保守、封闭的国家都有传播学的生存、发展空间。
正因为传播学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学科,所以才在世界各国生根、开花、结果。
2. 画出1950年代双向“传播模式”(施拉姆)并简述其内容。
【答案】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E. 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见图4-1)0图4-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1)基本内容①该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②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2)局限性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模式也有其本身的缺陷。
①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则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有不符之处。
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3. 请谈一下你对“受众即市场”说法的认识。
【答案】(1)把受众看作市场或消费者的观点,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①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③传媒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那么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消费者。
(2)“受众即市场”观念的变迁
“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对受众市场性质的看法,随着时代变迁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数传媒把受众看作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其有效经营方式是提供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 而在媒体丰富化的今天,许多传媒则认为大众市场已经饱和,因此,准确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成了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3)“受众即市场”观念的弊端
“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的某些行为特点。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观念是不完善的。麦奎尔曾经指出它有以下几个问题:
①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传媒负责提供商品,最大问题是如何通过“营销”使受众接受这些商品; 受众只能在被提供的商品范围内进行选择,最大问题则是如何“盘算”着花钱。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被简化成了单纯的买卖关系。
②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如收入、性别、年龄、学历等,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③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一一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④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因为在受众看来,他们并不单纯是消费者,而且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
因此,不能将受众简单地等同于物质商品的消费者,也不能将传媒简单地等同于生产和提供物质商品的企业,归根到底,这是由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4. 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与今天我们说的“全球化”有何异同?
【答案】(1)麦克卢汉将“地球村”定义为“人类不再是聚集成许多独立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小群落,而是把部落扩大到整个地球”。麦克卢汉在一个没有卫星电视、互联网,只有电报、电话和短波广播的时代,就预言了今天的全球化,这不能不让人为之惊讶。电子媒介使印刷时代距离越来越远的人又重新走到一起,地球村使整个人类联成一个整体。尤其是电子媒介光速的传播速度,令空间已经不再成为障碍,原因和结果已经很难区分。
(2)全球化是麦克卢汉理论中的另一个隐含的主题。尽管他并不是从经济、政治或文化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麦克卢汉所讲的全球化是从电子媒介导致的人类整体化推导出来的:电子媒介导致的“内爆”使差异消失,国界消失,整个地球被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地球村”。当然麦克卢汉的“电子乌托邦”理论推导出的全球化过于理想,地球村的村民并不平等。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全球化意味着人们面对一件事情时,不再从本地的语境出发思考,而是从与自己缺乏直接联系的更大的语境出发进行审视。人们的行为选择,不仅会受到本地条件的制约,还会受到遥远地方的各种因素的制约。行为的结果也会波及到其他连自己也不知道的地区。
机械时代的慢速运动,使得这一过程还无法被观察到,但是今天由于电子媒介的高度发达,行动及其反应经常同时发生。人们的行为与全人类行为相关。这一点在金融市场上表现得非常突出,一旦金融风暴到来,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太快,因果之间常常很难区分,甚至会颠倒过来。
二、论述题
5. “艳照门”事件的传播学解读。
【答案】“艳照门”事件作为2008年的一起热门事件,折射出许多传播方面的问题,发人深思,香港某大学更是将其作为传播学理论教学的范例编入教材。这里选取以下几个关联度较高的传播理论对该事件进行解读。
(1)媒介专业主义
媒介专业主义,即新闻专业主义,指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是一种服务行业的专业化意识、职业规范以及评价标准,包括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资格的认可、专业内部的自律等。
在信息时代,媒体的功能呈现多元化趋势发展,媒体的强势作用也日显突出,为了迎合大众,实现媒体自身的价值诉求,媒体往往忽略了作为媒体最为基本的社会责任与新闻自觉,在对其社会责任的认知上与其自身的新闻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冲突,往往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内容的传播。
“艳照门”事件发生后,有的媒体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对此大肆宣扬,推波助澜,使其由一件明星之间的私人事件变成了公共事件,一个男人与几个女人拍了一些照片,这事情似乎很小,但闹开来大家都看到了,影响力之广未必低于重要的政治事件。部分媒体在此过程中赚得钵满盆满,但却丧失了媒介专业主义,违背了职业道德; 还有些媒体则大力呼吁抵制相关照片的传播,做到了行业自律,树立了一个格守媒介专业主义的典范。
(2)社会责任理论
该理论主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媒介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小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众所周知,“艳照门”事件中涉及女星不雅照片的传播,此举满足了不少人低俗的窥视欲,但这种传播是不健康的、病态的,很有可能会引致性犯罪增多,污染青少年心灵,甚至使其走上犯罪道路。传播不雅照片的相关媒体显然背弃了其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
(3)新媒体一一网络传播
新媒体主要体现在媒介形态创新和使用形式创新两个方面。前者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形成了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形态; 后者则以原有媒介形态为基础,衍生出了户外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数字电视等新型使用形式。新媒体的推广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一方面,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受众所能利用的媒介资源,方便受众时时处处通过媒介获取讯息; 另一方面,由于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