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620新闻传播史论(2)之《新闻写作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称解释 1. 新闻背景 【答案】新闻背景是指对于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环境和主客观条件所作的说明。它通过引用有关材料,应用交代、说明、解释、对比、衬托等手法,显现或暗示新闻事实的成因、意义等,藉以深化新闻主题,帮助受众透过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更好地理解事实的本质及其对周围事物的影响。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被称为是“新闻背后的新闻”。对它所下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来说明事实的旧事实”。背景材料不是新闻事实,是有助十理解新闻事实的必要材料,运用时务必精挑细拣,尽量控制在“必要”的限度以内。 2. 风貌通讯 【答案】又称为“旅行通讯”、“概貌通讯”。它是以采访者旅行见闻的视角反映社会变化和风土人情的通讯,因此,也有人简称为“记地”的通讯。报纸上常见的诸如“见闻’夕、“巡礼”、“散记’,、“纪行”等都可归属于这类通讯。 3. 故意失实 【答案】故意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这类失实从性质上看是比较严重的,所造成的危害常常也比较大。通常表现的形式有如下三种:①某些作者出于不正当的动机或需要,故意捏造事实、虚构情节,甚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②媒体或者报道者分不清宣传与新闻的界限,为政治宣传的目的,或为追求政治宣传的效果,离开客观事实,而去刻意制造典型,或者任意拔高; ③媒体或者报道者不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完全从是否对自己有利出发来选择事实、报道新闻。 4. 体制性失实 【答案】体制性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价值观同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定的价值观不仅关系着新闻传播活动,而且要在对新闻传播实施领导和导向的过程中使其为自己服务。从这个意义上看,新闻传播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其真实性的实现不可能不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5. 原创新闻 【答案】原创新闻有三层含义:①独家的、第一手的、网络记者自己采访写作的新闻报道; ②通过重组新闻资源、重新编辑改写的新闻报道; ③该新闻是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殊优势,制作出的适合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与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在形式上有差别的新闻报道。 二、简答题

6. 简述新闻界“让事实本身说话”的含义。

【答案】“让事实本身说话”是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添油加醋,不能歪曲加工,史不能“合理想像”。所报道的内容应该是确凿可信的,最好是根据记者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写成

的。若是间接得来的材料,应该在报道中注明消息来源,使读者能够据此作出可信程度如何的判断。

(1)“让事实本身说话”,意味着在新闻报道中要着重描述事实,不要轻易做出结论。记者用不着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妄加于人,只要把事实真相告诉读者,读者自会对此有自己的判断。在新闻报道中,发议论是下策,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若是一定要对某事作出评论,那也最好引用采访对象的话。新闻不应该包含没有出处的评论,这条原则对于维护新闻真实性有好处。

(2)“让事实本身说话”,还意味着对于有争论的问题、事物,不能凭记者个人的爱憎好恶片面报道一面之词。记者作为读者的使者,必须全面了解、如实反映矛盾双方的意见和情况,不能顾此失彼,使不了解情况的读者产生误解。

(3)“让事实本身说话”,既有客观叙事的含义,又有寓意于事的含义。我们要报道一件事,总有一定的意图,总要有所选择。事无巨细,一律网罗是不可能的。这样不仅版面不允许,也不符合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我们不能让次要事实冲淡或淹没主要新闻事实。

7. 怎样才能写好风貌通讯? 它对记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案】写好风貌通讯及其对记者的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抓住特点写见闻

风貌通讯的取材特征就是活材料多,有特点的见闻多,活灵活现,感染力强,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风貌通讯的采写要求记者善于抓住典型有特色的材料,灵活表现。

(2)旅行者的视角一一新鲜

①风貌通讯的一个特点,首先是记者要以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外地,观察它的概貌、探求它的陌生和神秘,这可以极大地满足人们求知求新的心理需求。使本地读者跟随记者的脚步,仿佛也身历其境地看到异地的变化和风情。

②旅游者的视角是以行进中的观察获得见闻,即“步移式观察”。记者每到一地,都用好奇的目光捕捉着各种镜头,并随着记者随机式采访的脚步而变幻,读者的感官跟随记者的脚步“延伸”,报道的悬念感和吸引力也油然而生。

(3)主题小容忽视

风貌通讯尽管取材以见闻为主,格调轻松,强调可读性,但要形散而神不散,仍然需要突出主题,要通过记者的所见所闻,考察社会生活的变迁,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因此,记者在采写中仍要有一个观察事实一一提炼主题一一围绕主题选择事实的过程。

(4)风貌通讯的采写必须注意“新”

从时代的高度,发现和反映某地的新变化、新风貌,或者新的社会间题。同时,风貌通讯也小可忽视写人,在一个大的风景画中,要有人的活动,要通过人的活动、人的思想感情的流露,反映时代特征。

8. 消息头的作用有哪些?

【答案】消息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使消息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文体。一张报纸上有多种文体,有消息,有通讯,也有文学创作。它们担负的任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一样。

(2)它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消息前一旦标明“本报讯”,这就表示此消息是本报独家采集的新闻,本报对此条消息版权所有,其他新闻媒介不得任意转载、抄袭。各通讯社的“电头”与此同理。报社在使用通讯社的新闻稿时,必须标明其电头,以示此消息版权属该通讯社所有。对于通讯社的电讯稿,报社无权任意增补更改,但是可以删节。

(3)表明消息来源,以利读者判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一张报纸上刊登了好几个国家通讯社的新闻报道,其内容是相似的,然而说法各异,有时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在这里,消息头就成为区别这些国家通讯社的一个重要标志了。

(4)消息头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迫使新闻发布单位谨慎地对待每一条新闻,力求客观、翔实、新鲜、生动。新闻报道一旦失实,读者只要看一看消息头,就可以明确这是哪一家新闻单位的责任。通过消息头,我们还可以了解各家新闻单位的人员素质和报道质量。

9. 如何认识“再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

【答案】“再现”是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是以描写为基本手段的描写性消息的特点。

(1)各类新闻体裁都可以采用描写的手法反映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状貌。属通讯类的特写更是以描绘见长。消息与特写的不同之处在于,描写性消息不是细描,而是简笔勾勒。就描写而言,区别主要在于繁简。

(2)描写性消息包括新闻素描、现场短新闻、视觉新闻、情景新闻,以及散文式新闻等,它们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基本特征均为描写。

(3)“再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基本功能是记录活的、有声有色的历史; 发挥形象的感染力、震撼力; 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

10.资源重组的网络新闻有什么特点?

【答案】资源重组的网络新闻是指利用传统媒体或网上信息库所提供的现有的新闻资源,通过筛选、集成、配置、整合,进行第二次加工、深度开发等编辑手法,使其增加信息含量和提升新闻价值,重新改写出的符合网络特点的新闻报道。资源重组的网络新闻具有以下特点:(1)同类事件的综合

一个新闻事件常因为孤立而单薄,不会引起受众的注意。但如果把类似的事件集中到一起,增加了信息的厚度,就有可能成为引人注目的新闻。2000年11月1日,“东方新闻”在滚动新闻中陆续报道了“一架新航波音747飞机在台北桃园机场失事”、“一架俄制安一26型客机在安哥拉的索里莫爆炸”等空难新闻。一两起空难事故在世界航空史上并不稀奇,可细心的编辑发现,从10月31日晚上11时至11月1日晚上11时,全世界先后有7架飞机发生了或大或小的事故。于是,他们对7条空难新闻进行综合,做出独家新闻(((24小时内7架飞机出意外》。这条新闻被各网站纷纷转载,并登上东方网单篇新闻点击率排行榜的榜首。

(2)对某一时段新闻的综合

东方网在“东方新闻”的要闻区“今日关注”的固定位置,每周六推出一篇《一周要闻综述》,将这一周的新闻进行综合,编辑还在文中穿插进点评性的文字。在2000年11月第二周的《一周要闻综述》中,有“美国大选让世界看笑话’,、“远华案首批案件公判振奋民心’,、“上海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要启动啦”等重要新闻,从这些小标题中就可以看出评论的意味。时段新闻的综合并不固定在一周,可以根据受众的需要,灵活选择时段综合新闻。还可以通过网上投票,将一个月或一年内网民评选出的重大新闻进行综合。

(3)同一事件的综合

从2000年“常德特大抢劫案”发生之日起,东方网就进行了跟踪报道,随时挖掘信息,滚动发布。等劫案侦破后,该网将有关报道进行综合,推出了《常德大劫案全景报道》等系列综合报道。让受众通过全景式的报道,弄清这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三、论述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