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 摘要
一、名称解释
1. 融合新闻
【答案】“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是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不同的媒体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及手机等,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融合新闻的理念最早是由芝加哥论坛公司和媒体综合集团两家媒体公司率先进行实践,这两家媒体为融合新闻的发展探索出不同的发展模式。
2. 非故意失实
【答案】非故意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这种失实虽然从性质上看没有故意失实那么严重,但它出现的频率高,所造成的危害也不能忽视。通常的表现形式有:①思想方法片面,对所报道的事物认识不够准确; ②知识不足,在报道中闹笑话、出差错; ③采写作风小严谨、粗枝大叶等造成失实。
3. 硬新闻
【答案】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时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4. 预测性消息
【答案】预测性消息是指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预测性消息的优点是有助于科学决策,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能提醒人们关注长远利益。
5. 新记《大公报》
【答案】《大公报》是我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1902年由英敛之创办于天津。新纪《大公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莺等以新记公司名义接办。吴鼎昌独自投资并自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莺任总编辑兼副经理,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大得当时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欢心。国民党政府建立后,《大公报》在政治上拥护国民党政府,
并采取“小骂大帮忙”的宣传手法,既讨好蒋介石,又能迷惑一般读者。
在新闻业务和经营管理方面,锐意改进,推出不少有益于发展的举措,因而其事业蒸蒸日上,在全国取得越来越大的影响。1936年,该报上海版创刊,将其触角伸入中国新闻事业的中心。
6. 新闻批评
【答案】新闻批评是指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评。新闻批评所监督的内容,其广泛性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它把批评的内容公开诉诸社会公众,这样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或关心、同情,或愤怒、谴责,因而具有不可阻挡的巨大社会冲击力。新闻批评以事实报道为基本手段,以严密跟踪为操作方式,从而形成这种舆论监督形式在真实性和持续性上的独特优势。新闻批评具有开放的、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社会监督,让参与者自由地、充分地发表意见。新闻批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
二、简答题
7. 如何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考察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答案】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对于新闻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应该放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去考察。
(1)新闻写作决定着新闻信息能否传播出去。每一个新闻传播产品,都要经过“发现一开发一采集一制作一传播”的生产流程。无论在纸介媒体,还是电子媒体的生产流程中,新闻写作都处于“制作”这个环节。如果没有新闻写作,只有采集来的零散信息,就无法形成传播产品。因此,可以把新闻报道作品理解为新闻信息的载体,没有载体,新闻信息就没有了“运输工具”,也就无法传播出去。
(2)新闻写作直接影响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为了让信息传播得广泛,不仅要有载体,还要讲究这个“运输工具”的功能。也就是说要讲究新闻报道的写作规律和技巧,包括题材、形式、结构、语言等。
(3)按照传播学原理,新闻写作属于信源编码过程,关键在于将信源发出的信息(即事实)转换为对应的符号(即文字),文字的表述必须与事实相符; 经新闻写作所传递的已不是原始的自然信息,而是新闻信息,这里暗含着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即记者的选择、立场、观点、表达技巧等,这些综合因素所产生的最后传播效果都会直接影响受众的认知。
因此,新闻写作对于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即报纸新闻的可读性、广播新闻的可听性、电视新闻的可视与可听性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新闻写作能力强,就会增强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 反之,则会减损传播效果。
8. 特稿与消息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与消息相比,特稿这种报道体裁具有自身的特性。
(1)消息注重的是报道新闻事件的核心要素,而特稿注重的是报道新闻事件的细节。
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消息的任务是将构成新闻事件的要素简明扼要地报道出去,让受众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特稿的任务是提供新闻事件的种种细节,让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对新闻事件的过程可视、可听、可触、可感。特稿往往可以向受众提供新闻事件的生动的进程画面。
(2)消息注重的是报道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而特稿注重的是报道新闻事件的深层原因和相关影响。
①消息主要是要把新闻事件的最新发展态势、情状、结果告诉给受众,而特稿的一个重要仟务是要把新闻事件酝酿生成的深层缘由揭示出来,把新闻事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关系描述清楚。
②消息中使用的背景资料对主体新闻来说是一种辅助报道关系,特稿则不同,在许多情况下,特稿的核心任务就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解释新闻。
(3)消息注重的是报道整体的新闻事件,而特稿注重的是报道新闻事件中的人物。
消息是要把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告诉给受众,它要报道的是新闻事件中各种因素合成作用的结果。如果是人为事件,消息往往也会更加注重报道人为作用的结果。特稿则往往特别注意报道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描述人物对新闻事件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和新闻事件对人物的作用与影响,通过人的行为动机、行为方式、利益得失、情感冲突、命运沉浮的描述与剖析,更加直接、更加生动、更加深刻地解释客观变动与人们利益乃至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
(4)消息有严格的结构框架,而特稿则有自由的表达风格。
尽管消息的结构框架有着多种形式,但总的说来,它的结构关系还是比较严格的。特别是消息中导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位置,这决定了消息的结构有着它相对固定的规则。而特稿的文体却十分灵活多样。它不会受到诸如消息写作中的导语前置、重点前置之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的规则束缚,可以用各种文体形式进行写作,可以是目击记,也可以是对话录; 可以用散文体,也可以用章回体; 可以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正叙事件,也可以从事件的结果入手倒叙事件。
(5)消息多用简洁概括的文字报道新闻,而特稿则多用文学描写的技法报道新闻。
尽管如今文学式描写的技法正在以各种方式向消息写作的领域渗透,但是,通观一则报道的全文,我们往往还是会轻而易举地从文字的表达方式上对消息与特稿的区别一目了然。
9. 判断:就像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一样,“有偿新闻”有利于新闻事业的成长。
【答案】这种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有偿新闻是指企事业单位、组织、机构或个人以酬金或实物等方式报偿新闻机构,换取一定的新闻作品、版面、播出时间,为该人或该单位及其作品、社会活动进行宣传的“新闻报道”。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提供有偿的版面或播出时间,刊发各种形式的“含金”报道; ②混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大搞“广告性新闻”或“新闻性广告”; ③新闻从业人员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便利条件,接受企业提供的种种优厚待遇,甚至向被采访报道的对象索取现金、有价证券、实物或其他特殊待遇。
(2)有偿新闻的实质,是把新闻报道工作同小团体或个人的私利直接联系起来,搞钱权交易,把新闻报道异化为一种牟取私利的手段。这类新闻往往带有浮夸、虚伪的成分,损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损害新闻机构的客观公正的形象,不利于新闻事业的成长。中外正直的负责任的新闻单位都要拒绝、禁止和反对“有偿新闻”。
三、论述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