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619新闻传播史论(1)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一、名称解释

1. 事件通讯

【答案】事件通讯是指详细报道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的通讯。这种通讯重在记述和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相对完整的过程,显示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社会意义。事件通讯所报道的事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有明确的行为主体; ②发生的时问、地点比较具体、集中; ③有开头、有过程、有结尾; ④常常带有鲜明的矛盾性和冲突性; ⑤有具体的原因和结果。

2. 花絮

【答案】花絮是指描写性消息中的“简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篇幅一般比新闻素描更为短小,几十字、上百字而已。其文字风格也更为灵活,因而也更带个性色彩。花絮不同与新闻素描,从侧面入手,它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小的趣闻轶事进行描述。可以说,它是用“边角碎料”作的“点缀”性文章。

3. 软新闻

【答案】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只是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供人们茶余饭后作谈资。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 软新闻的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它耐“压”,早一天迟一天往往无碍大局。

4. 报道角度

【答案】报道角度,是指新闻报道的切入点、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选择报道角度,实际上就是选择揭示蕴藏在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的具体途径。它关系到一篇新闻报道是否能够有夺目的光彩,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对于一个具有新闻意义的客观变动,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表现,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

5. 新闻跳笔

【答案】新闻跳笔是指一种在文体结构上采用多段体,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次序对事件进行详尽、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在行文叙述上采用跳跃式的新闻写作笔法。与一般文字作品所要求的注意上下衔接、具有连贯性、讲究起承转合等笔法不同,它主张“跳”,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

二、简答题

6. 写作工作通讯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案】写作工作通讯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

(1)从全局高度选择典型事实

写好工作通讯,首先要胸有全局,明确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明确所采写的具体行业当前工作的重心以及履待解决的问题。然后敏锐而准确地抓住有典型性、有指导性的事实,来揭示矛盾,分析与解决矛盾。

(2)进入工作现场,运用活的事实反映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或问题

工作通讯要用事实说话,采访所得来的新经验、新观念、新问题,必须通过具体的、活生生的事实传播给读者。这些具体事实如果不进入工作现场是很难发现的,也很难在写作中如实地生动地再现它。因此,写作工作通讯强调到现场去,到实际工作的第一线去。

(3)从群众角度、生活角度写作

工作通讯中,特别是报道有关政策或者工作的重点时,要力求找到它们与老百姓利益的结合点。因此从群众角度、从生活角度来反观、报道有关的工作,一直是改进下作通讯写作的一个诀窍。

(4)虚实结合

既要注意使用通俗、具体、形象的语言,又可以有一定的评论色彩。虚实结合,是工作通讯写作在语言运用上的两方面要求如下:

①实:语言要通俗、具体、生动、形象

工作通讯由于报道的经常是非事件性新闻,语言容易公文化、空泛而笼统,又由于涉及行业的具体下作也容易落入专业化。因此在工作通讯的写作中更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最主要的是要学会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②虚:工作通讯中要有议论

尤其是结论、观点非常鲜明的工作通讯,在某种意义上是带有述评性质的。在工作通讯的写作中,要学会和善于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要学会和善于运用“直接引语”议论。

7. 采写人物通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笔写真人”是最难的,同样,要写好一篇人物通讯也是具有很大难度的,记者在采写人物通讯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

在新闻人物的选择上通常有两点要求:①能体现时代精神; ②能对人民群众有启发、激励作用。 人物通讯的采写对象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不变的尺度是他们的生活理念或人生教训切中社会话题,能吸引受众目光,并能从正反面引导社会舆论,为读者树立一个认识世界和判断社会价值的坐标系。

(2)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

人的心灵具有相似性,易于沟通,新闻人物的精神、思想情感是最容易感染他人、震动心灵的。在人物通讯的采写过程中,既要下功夫去捕捉、挖掘典型事实,又不仅仅着眼于报道事实本身,而是通过事例去表现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轨迹。

(3)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

只有通过讲述人物的故事,把这个人物有代表性的谈话、行为和情节表现出来,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才能再现出来。因此,人物通讯中要求较强的故事性和情节感,记者在采集素材时,要特别注意捕捉以下材料:①人物的骨干事例; ②凸显人物精神面貌的个性语言; ③具有代表性的细节。

(4)在社会生活的矛盾中表现人物。

表现一个人物,常常要抓住关节点的事实,也就是矛盾点的事实,看这个人在众多矛盾中如何做出了别人难以做出的选择。抓住矛盾点表现人物,在与读者沟通心灵方面具有普遍的规律。

8. 阅读下列消息,对其主体的写作提出自己的意见。

附材料‘:

我国将出现有大学学历的“空哥”

本报沈阳3月30日电来自辽宁、山东、黑龙江等地的近300名高中男生今天在沈阳航空学院参加了一次特殊的面试,面试合格者将参加今年7月举行的大学入学考试,幸运者将成为这所学院招收的我国首批空乘专业男大学生。

此前,航空公司的空中乘务人员,一般都是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培训后上岗。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各航空公司迫切需要提高民航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和素质。沈阳航空工业学院适应这一需求,从去年开始在社会科学系设置了公共关系(空中乘务)专业,学制3年。从部分省市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艺术类考生中招生,学生毕业后面向航空公司推荐就业。据介绍,这个学校今年仍计划招收120名空乘专业大学生,其中包括首次招收的30名男生。目前我国各航空公司的空中乘务人员都没有在大学受过专业训练,基本上是从社会上招聘后由各航空公司培训上岗。沈阳航空学院空乘专业的学生将在校学习3年,课程包招普通话、英语、社交礼仪、公关、服务心理、健美及形体、航空概论、民俗及异国风情等多门课程。

(2000-03-31见报)

【答案】此消息主体部分有优点也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优点:叙事具体,内容充实,为读者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

(2)缺点:

①整个主体部分内容较多,但却只有一段,直观上没有层次感和美感,容易让读者产生厌烦心理;

②内容部分的排序上缺乏主次,忽视了“主体部分也应该呈倒金字塔”的写作要求,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

③主体未能够和导语有机结合,没有使导语得到展开和深化。

“我国首批空乘专业男大学生”应该是导语中的“点睛之笔”,但“这只眼睛”的视野在主体中只发挥出了一部分,即只看到了“学历层次和素质”,而更据特色的“性别”却被忽视了。若能够说明“此前空乘专业只招收女生”,则更合理。

9. 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新闻语言的目的有哪些?

【答案】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如果说,新闻语言是传播过程的一种编码方式,那么它的目的性很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