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810人文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口转变
【答案】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产率)的过渡。它不是一个独立自生的过程,而是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2. 城市首位律
【答案】城市首位律是用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简单指标。某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城市人口的大部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领导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城市首位律己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3. 主体功能区
【答案】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4. 现代服务业
【答案】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国家统计局将第三产业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个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个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研事业,生活福利事业等: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5. 生计农业
【答案】生计农业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即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孤立进行的,进行农业生产的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进行劳作,其产品除主
要为了自己家庭成员所消费外,剩余量小大,用于交换其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如农具和衣服等。
6. 行为地理学
【答案】行为地理学是指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
二、简答题
7. 简述城市体系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答案】(1)城市体系的概念
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家或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起各种职能作用的小同等级城镇的空间布局总况,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带动区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其结构包括职能结构、规模结构和地域结构(布局); 具有整体性、动态型、开放性、层次性、重叠型的特点,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2)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①等级规模法则
奥尔巴哈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次类推。这种人口规模规律,称为等级规模法则。1949年济普夫更明确了这一规律,因此称之为奥尔巴哈一济普夫法则。
②首位城市法则
首位城市法则由杰佛逊提出,他观察到一些国家的首都比全国城市系统中重要城市大许多倍,认为一个国家在首位城市下存在众多中小城市系统。后又经人修改,认为有些国家的首都不一定是首位城市,如华盛顿等。因此,法则修改为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 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首都城市; 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 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
8. 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答案】(1)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①独立关系
旅游和环境保护各自发展,互相没有接触和干扰,保持独立。这种情况一般不会持续太长时间,随着旅游大规模发展,环境将会产生深刻变化。
②冲突关系
当旅游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时,旅游与环境就发生冲突。
③旅游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a. 形成原因
第一,工业和贸易的发展以及它们相联系的不良后果,刺激了人们对于公园和野外空间的需求。
第二,人类可利用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资源的利用要强调其有效性,其原则是最大的利用程度和可能造成的最小的环境退化。
第三,大多数旅游者主要行为是观光,观光极大地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质量。
第四,环境保护在生态科学方面得到了重视。
第五,自然环境、人类遗址、历史遗迹的保护已使旅游业得到了经济效益。
b. 旅游对环境保护的促进形式
第一,旅游促进了历史遗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第二,旅游促进一些旧的建筑改造为新的旅游设施;
第三,旅游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推动力;
第四,为了保持环境质量和保证向旅游者提供满意的体验,旅游使采取行政的和规划的控制成为可能。
(2)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旅游与植物
a. 对鲜花、苗木和真菌的采集,会引起物种组成的变化。
b. 有些森林火灾是由于旅游者用火不慎引起的。
c. 砍伐树木作烧柴和帐篷,毁坏了大量幼木。
d. 大量的垃圾堆放,导致土壤营养状态的改变,使生态系统受到损害。
e. 步行旅游者和汽车交通直接对植物产生影响,当利用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对植物产生不利的影响。
②旅游与水质量
a. 大量的未经适当处理的生活污水进人水环境,对饮水者的健康是一个潜在的危害。b. 过多的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将加剧富营养化的过程。
c. 氧的供给和分布变化会对水生动植物产生影响。
③旅游与大气质量
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等交通方式对大气产生污染。
④旅游与野生动物
a. 旅游对野生动物的直接影响
第一,野生动物的捕食和繁衍规律被破坏;
第二,不加选择地狩猎和钓鱼使野生动物数量下降;
第三,禽肉动物与被食动物之间的关系被破坏。
b. 旅游对野生动物的间接影响
建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有益于某些动物繁殖,但也会使某些动物过量繁殖,从而刺激争夺食物的“战争”,这对弱小的动物将产生致命的打击。
c. 旅游、野生动物和本地居民之间的关系
由于本地居民往往分享不到旅游收入,为了生存,对自然保护的态度冷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