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711人文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城市感知
【答案】城市感知是指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不同印象。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在城市里居住时间长的人与从农村或较小市、镇来大城市的人则会感到城市烦躁、忙碌,过于紧张; 也有人虽然感到不习惯,但又感到好奇,能够逐渐适应。
2. 施吕特尔
【答案】德国地理学家,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认为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论述了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方法论原理上来。著有《人类地理学的目的》、《早期中欧聚落区域》等。在研究方法上,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分析景观。先区别出原始景观一一在经过人类活动重大改变以前存在的景观,然后探索原始景观转变成文化景观,即人类文化所创造的景观的变化过程。施氏在使地理学走向科学化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3. 城市体系
【答案】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家或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起各种职能作用的不同等级城镇的空间布局总况,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带动区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其结构包括职能结构、规模结构和地域结构(布局); 具有整体性、动态型、开放性、层次性、重叠型的特点;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4. 迁移农业
【答案】迁移农业是指一种古老的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力一式。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农民先把地上的树木全部砍倒,对一些大树有时先割去一圈树皮,让它枯死,然后再砍倒。已经枯死或风干的树木被火焚烧后,农民就在林中清出一片土地,用掘土的棍或锄,挖出一个个小坑,投入几粒种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肥力获得粮食。当这片土地的肥力减退时,就放弃它,再去开发一片,所以称为迁移农业。现在只在热带地区还保留这种农业类型,其主要地区包括:
(1)南美洲的亚马孙地区
(2)非洲中部的刚果地区
(3)亚洲的新几内亚岛、东南亚一些雨林地区。
5. 区域可持续发展
【答案】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一定地域内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般可持续发展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与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位置和边界,是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
6. 亨丁顿
【答案】美国地理学者亨丁顿在其《气候与文明》一书中,特别强调了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人类文化只能在具有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而热带气候单调,居民生活将永远陷于相对贫困。
7. 生计农业
【答案】生计农业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即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孤立进行的,进行农业生产的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进行劳作,其产品除主
要为了自己家庭成员所消费外,剩余量小大,用于交换其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如农具和衣服等。
8. 形式文化区
【答案】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确定形式文化区,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形式文化区中一般出现三个层次:①中心地区,或称为核心地区,位置大体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即该文化现象表现较为典型的地方; ②外围区,在其周围地区,该文化的典型性则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③边缘区,在其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现象,形成两种文化相混现象,是文化上的过渡带。精确划定该文化区的边界十分困难,勉强确定往往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当然,有的形式文化区,如果在其与相邻的文化区之间存在着特殊情况,就不存在着过渡带现象。
9. 种族
【答案】种族又称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这一概念以及它的具体划分都是具有相当争议性的课题,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差异,种族的概念也牵涉到诸如社会认同感以及民族主义等其他范畴。世界上有四大人种:亚洲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非洲人种(黑种人)、大洋洲人种(棕种人)。
10.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答案】汤因比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德”和“中庸之道”。汤因比在对多种文明的起源情况进行分析后,提出的第一个原则是“挑战和应战”。他以埃及的文明为例说明如果没有当时对环境的应战也就不会有埃及古国的文明。
二、简答题
11.文化的概念和旅游地文化
【答案】(1)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指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他社会现象。
(2)旅游地文化旅游地文化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复合文化形态,是旅游业发展的灵
12.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西力一人文地理学发展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文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研究领域大大扩展,而且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世界各国的人文地理学发展呈现出与近代人文地理学不同的格局。
二次大战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连续不断地朝多元化发展。
①战后初期,美国地理学界以谢佛为代表的区域学派地理学者首先提出必须加强地理学理论、方法论研究,向区域研究的公式化、理论的贫乏发起挑战。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华盛顿大学的地理学者加里森开设了第一个使用数学统计的研究班,培养了首批计量地理学者,掀起了60年代计量地理的高潮,并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
③0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早期,区位分析和空间科学逐渐地受到来自地理学以外及产生于其内部的种种批判同时,相继受到心理学、结构主义及人文主义的影响,出现了行为地理学、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及人本主义地理学等学派。
④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生态化和知识经济的大步推进,西方国家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加快,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转向”。
(2)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与前期相比,无论在研究方向还是研究内容、方法上都有一些新的变化,总体来看,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①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a. 在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变地理环境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强化,给当代社会带来一系列全球性和地区性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应用系统论应运而生。
b. 在哲学方法论上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第一,科学哲学首先引入人文地理学,20世纪50年代末期兴起的计量革命。
第二,西方人文地理界受到人本主义、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
②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a.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在人文地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b.20世纪70年代,人文地理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被人们乘坐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行为革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