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之社会研究方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描述性报告
【答案】描述性报告着重于对所研究现象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这种描述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对研究资料和结果的详细描述,向读者展示某一现象的基本状况、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
从撰写要求来看,描述性报告首先强调内容的广泛和详细,要求尽可能面面俱到。同时,它还十分看重描述的清晰性和全面性,力图给人以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2. 置信度
【答案】置信度又称为置信水平,它是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或者说,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中的把握性程度。它反映的是抽样的可靠性程度。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置信度越高,即推论的把握性越大,则所要求的样本规模就越大。
3. 社区研究
【答案】社区研究是指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社区进行研究的方法。在社区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用参与观察、访谈,以及收集当地现有文献等方法来收集资料。而且,研究者通常要在社区
,参与当地人的社会生活。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中生活一段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
,就是采用社区研究方式的一个典范。 生所做的“江村研究”
4. 解释性研究
【答案】解释性社会研究是指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
,是解释原因,是说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解释性研究的目标是回答“为什么”
明关系,因而它的理论色彩往往更浓。它通常是从理论假设出发,经过深入实地收集经验材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在内容上特别注重研究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
5. 随机抽取
【答案】随机抽取即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入选样本。或者说,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被抽中的概率相等(也即被抽中的机会相等)。而且,任何一个个体的入选与否,与其他个体毫不相关,互不影响。或者说,每一个个体的抽取都是相互独立的,是一种随机事件。
二、思考与实践
6. 问卷的封面信中应说明哪些内容? 试就第二章练习中你所选定的调查课题设计一份问卷的封面信。
【答案】(1)封面信是一封致被调查者的短信。它的作用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的目的、调查单位或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大概内容、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结果保密的措施等。封面信的语言要简明、中肯,篇幅宜短不宜长,短短两三百字最好。
封面信中应该说明的内容如下:
①调查者的身份;
②调查的大致内容;
③调查的主要目的;
④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调查结果保密的措施。
(2)封面信
亲爱的朋友:
你好!
为了了解当前中学生课余时间的体育运动情况,我们在12个中学开展了这项调查。本调查不用填写单位和姓名,大约会耽误你10分钟时间。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你的回答将代表众多与你一样的朋友,相信你会认真完成。
送给你一件小小的礼物,以感谢你的支持与合作!
XX 中学中学生课余时间体育运动情况调查小队
XXXX 年XX 月XX 日
7. 从社会科学期刊中选择三篇调查研究报告,分析它们所采用的资料收集方法。
【答案】(1)从大的方面来划分,调查研究中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自填问卷法和结构访问法。在这两个大的类别中,又根据具体实施方法的不同,进一步划分出不同的子类型。可以用下图来说明。
(2)查研究报告资料收集方法分析
①王美君:《武汉市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2009(9)。采用的是自填问卷法,课题以武汉市六所高等院校即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抽样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份615份,回
收问卷605份,回收率为98.4%,有效问卷592份,有效率97.9%0
②王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调查报告一一以浙江省高校为例》,2007(3)。采用的结构访问法,对浙江省高校学生社团成员以及学校相关工作负责人员的访谈,收集的大量资料,了解后发现高校学生社团存在会员认识不清、活动质量欠佳、衔接传承不够等问题。
③简新华:《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2007(6)。采用的结构访问法中的当面访问法,调查需了解农民工的状况及其诉求,问卷对被调查者有一定的要求,农民工的群体文化水平有限,当面访问法更能了解到直观具体的信息。
8. 抽样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抽样设计的基本原则有以下方面:
(1)目的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方案设计时,要以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和研究的目标为依据。以研究的问题为出发点,从最有利于研究资料的获取,以及最符合研究的目的等因素来考虑抽样方案和抽样方法的设计。
(2)可测性原则,是指抽样设计能够从样本自身计算出有效的估计值或者抽样变动的近似值。在研究中通常用标准误来表示。这是统计推断必需的基础,是样本结果与未知的总体值之间客观的、科学的桥梁。通常,只有概率样本在客观上才是可测的,即概率样本可以计算出有效的估计值或抽样变动的近似值。但是,概率抽样也并不自动保证可测性。比如,从一个具有周期性变化的总体中选出一个系统样本,就不能保证这种可测性。
(3)可行性原则,是指研究者所设计的抽样方案必须在实践中切实可行。它意味着研究者所设计的方案能够预料实际抽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设计了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由于在理论上设计抽样方案和在实际中执行这一方案是两码事,因而可行性是抽样设计的一条重要标准。
(4)经济性原则,主要是指抽样方案的设计要与研究的可得资源相适应。这种资源主要包括研究的经费、时间、人力等等。
由于这四条标准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系,甚至会相互冲突,因而在实际设计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况,即研究者很难设计出一个在上述四个原则上同时达到最大值的抽样方案。在更多的情况下,实际的抽样设计就成为研究者在这四条标准中进行取舍和保持平衡的过程。比如说,如果要加强抽样方案的可测性,研究者就应该尽可能加大样本的容量; 然而在这样做的时候,却同时又意味着增加抽样所需的资源。这就使得抽样设计的经济性原则进一步减弱。相对而言,这四条标准中,目的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是首要的,抽样设计要服务于研究的目标,这是设计的出发点和基本目的; 而可行性则是设计方案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研究者应该在优先考虑这两条标准的基础上,去进一步提高方案的可测性,同时减少方案所需的资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