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77社会学方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参数值

【答案】参数值又称为总体值,它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在统计中最常见的总体值是某一变量的平均值。

2. 随机指派

【答案】随机指派是研究者用来解决实验中两组对象相同性问题的另一种办法。随机指派的逻辑和程序十分简单,即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来将实验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

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有如下三种:

(1)用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每一个具体的对象是去实验组还是去控制组;

(2)简单地按单双号来决定每一个对象是去实验组还是去控制组;

(3)按照排列的顺序或实际抽取实验对象时的先后顺序来决定。

3. 研究报告

【答案】研究报告是反映社会研究成果的一种书面报告。它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将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表现出来。其目的是告诉有关读者,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取得了哪些结果,这些结果对于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有哪些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等。

研究报告的类型有:

(1)描述性报告与解释性报告;

(2)学术性报告与应用性报告;

(3)定量研究报告与定性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都是从所探讨的问题开始,到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和意义结束。各种研究报告在结构上通常可以分成五大部分:

①导言、方法和结果,即说明通过研究发现了什么;

②讨论,即说明所发现的结果具有哪些意义,从这一结果出发,还能得到什么或还能继续做些什么;

③小结或摘要;

④参考文献,即研究报告中所涉及的书籍和文章目录;

⑤附录。

4. 定额抽样

【答案】定额抽样又称做配额抽样。进行定额抽样时,研究者要尽可能地依据那些有可能影响研究变量的因素对总体分层,并找出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成员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然后依据这种划分以及各类成员的比例去选择对象,使样本中的成员在上述各种因素、各种特征方面的构成及在样本中的比例都尽量接近总体。其前提是要对总体中各种构成的比例有所了解。如果把各种因素或各种特征看作不同的变量的话,那么,定额抽样实际上就是依据这些变量的组合。

5. 多元回归分析

【答案】多元回归分析是指要解决用多个自变量来估计或预测一个因变量的数值,以及弄清不同的自变量对因变量实际所具有的影响力大小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采用的分析方法。多元回归方程的表达式为:。多元回归方程式中的b 值称为净回归系数,它表示的是在控制了其他自变量以后,某一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单独效果。

6. 区间估计

【答案】区间估计的实质就是在一定的可信度(置信度)下,用样本统计值的某个范围(置信区间)来估计总体的参数值。范围的大小反映的是这种估计的精确性问题,而可信度高低反映的则是这种估计的可靠性或把握性问题。区间估计中的可靠性或把握性是指用某个区间去估计总体参数时,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它可以这样来解释:如果从总体中重复抽样100次,有95次所抽样本的统计值的某个区间中都将包含总体的参数值,那么就说这个区间估计的可靠性为95%。

对于同一总体和同一抽样规模来说,所给区间的大小与作出这种估计所具有的把握性呈正比,即所估计的区间越大,则对这一估计成功的把握性也越大; 反之,则把握性越小。

区间的大小所体现的是估计的精确性问题,二者旱反比,即区间越大,精确程度越低; 区间越小,精确程度越高。

从精确性出发,要求所估计的区间越小越好; 但从把握性出发,义要求所估计的区间越大越好。因此,人们总是需要在这二者之间进行平衡和选择。

在社会统计分析中,常用的置信度分别为90%, 95%和99%,与它们所对应的允许误差(a )则分别为10%, 5%和1%。在计算中,置信度常用1-a 来表示。

7. 完全的参与者

,或隐蔽观察者的角色,是指研究者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答案】“完全的参与者”

而以所观察社区或群体中一个真实成员的身份去参与其中并进行观察。这是一种要求研究者采取虚伪角色的形式。

完全的参与者的角色所具有的最大优点是,研究者既能生活在被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之中,又能隐蔽地进行观察和了解被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这种观察和人们的表现都比较真实自然。其最大问题是伦理道德问题,即研究者有没有为了研究的目的而可以欺骗研究对象的权利。

8. 变量

【答案】所谓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根据变量取值的性质不同,我们可以把变量分为类别变量、顺序变量、问距变量和比率变量四种类型。根据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又可以把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以及中介变量。

二、论述题

9. 如何理解社会研究中的“解释”和“阐释”?

【答案】(1)解释,又称让释,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技术。它被描述作为诊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

,就是解答困惑、释疑。自然科学对(2)研究的目的是对研究对象作出解释。所谓“解释”

现象的解释方式通常是客观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导致现象运动或变化的影响因素,说明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联系。

(3)对于社会现象有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外部观察来客观分析与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是通过对行为者或历史事件的主观意义的理解来揭示事物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前者称为自然科学的客观解释,后者称为人文学科的主观理解。

(4)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必须要考虑到人的动机、感情等内在因素。韦伯根据社会现象的这一特点提出了投入理解的方法,即研究者站到被研究者的立场,设身处地地理解行为者的内在动机,主观地判断影响社会行为的内在原因。

(5)人的特殊性会使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会增加观察和测量的难度,但这并不影响社会研究的程序。也就是说,在对客观变量进行因果分析时不可避免地要引入主观变量,以便做出更确切的说明,而这些主观变量的提出和观测要依靠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主观理解。

(6)社会研究的解释方式并不与自然科学的程序完全一样,尤其是在定性研究方面,其“解释”的方式相当凌乱,且缺乏逻辑统一性。只是在统计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中才形成了一套较系统的解释方式。

(7)解释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说明社会现象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后果、探寻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解释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变化。解释性研究主要运用假设检验逻辑,它在研究之前需要建立理论框架(理论假设)并提出一些明确的研究假设,然后将这些假设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因果模型。建立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①列出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②详析两变量间的关系:

③深入分析变量间的作用机制。

(8)社会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对现象作出普遍的因果解释和科学预测,所以在理论检验研究或专题研究中多选择解释性研究的设计但一项研究也可同时包含多种目的,它可能是首先探索某一现象然后进行描述,最后作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