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天津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传媒经济学教程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论述题
1. 试举传媒业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是补偿性工资差别。
【答案】(1)补偿性工资差别
这是指“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生活中,会观察到人们会特别偏爱某项工作,这种偏爱并不是因为工资高,而是因为该工作可以给劳动者带来不是用货币度量的满足。
(2)举例
中央电视台汇聚了一批临时工,这些临时工又分为三种情况:①没有任何挂靠单位的临时打工者,这部分人的人数最多; ②有挂靠单位,而由央视采取发函借用的方式借到央视有关部门工作的员工; ③各个院校和各地方台来的实习生。
这些临时打工者和借调者在中央电视台的工资收入未必会高于自己在原单位的工资收入,那么是什么因素将这些人吸引过来呢? 解释之一便是补偿性工资差别。虽然到中央台打工的某些电视从业者工资收入比以前低,但以中央电视台记者的身份可以到全国各地采访,可以得到很多机会,建立起更广泛的人脉关系。
简单地讲,中央电视台在中国的独特地位让从地方(媒体)单位跳至中央电视台工作的媒体从业者可以在工作中得到比在地方台更多的便利,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谋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些可以补偿相对低的工资,所以,即使他们从中央电视台拿到的工资并不比原先所在单位(通常为地方台)多,即使经常能听到他们抱怨央视不同聘用级别的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别大,也仍“阻”不住一拨又一拨地方媒体工作人员对央视的“偏好”。
2. 传媒经济学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 主流经济学家对传媒经济学有哪些贡献? 为什么说传媒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
【答案】(1)西方传媒经济学的形成及演进历程,具体内容如下:
①第一阶段,20世纪20至30年代
传媒活动与传媒产业初步进入经济学、管理学视野,传媒经济学科开始孕育。这一时期涉足无线电广播、广告、电信等传媒领域的主要是美国的一些学者,如杰米、维尔等。
②第二阶段,20世纪40至60年代
这一时期广播依然处于黄金时代,电视也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在欧美分别形成了公有公营制和私营制两种主导性的广播电视制度,这种制度特性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其中关注最深的是英国人罗纳德。科斯。在20世纪60年代,传媒产业的主要类型都己分别在经济学中得到研究。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至80年代
这一阶段电视产业长足发展,电视网作为全国性媒体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成为重要的媒体形式,无线、有线和卫星电视交错发展,电视重度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报纸、广播、电影等其他媒介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此期间传媒经济学独立成型。其标志是欧文、本·巴格迪坎、皮卡德等学者开始针对传媒经济学进行专门化研究。1989年,皮卡德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媒介经济学》教科书,标志着传媒经济学学科正式形成。
④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传媒经济学研究增添了许多具体的内容,传媒企业战略的经济学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和全球化研究,成为新的研究领域。这一阶段,走产业经济学路线的学者们的研究得到官方的认可。
(2)中国传媒经济学的形成及演进历程,具体内容如下:
①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源起
国内传媒经济学的早期历史可以回溯到20世纪上半叶。在徐宝磺《新闻学》(1919)、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等著作中,对报纸的印刷、销售、发行、广告等,已有一些扼要性的论述。30年代,在民营报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有人集中开展了报业经营管理研究,如刘觉民著《民业管理概论》(1936)等。
②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传媒的经营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王中提出关于“报纸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的观点,以及办报要根据读者需要的“读者需要论”
③中国传媒经济学的四次突破
始十1978年的改革开放,揭开中国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发展的新的一幕。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国内有关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渐渐摆脱传播学研究的惯性思维,实现四次比较大的突破:
第一次突破,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入新闻领域的研究,并且引发了人们对新闻商品性问题的思考。
第二次突破,是将产业的概念系统应用到传媒领域,传媒产业化的提法日益成为共识。
第三次突破,是对传媒经济本质和特殊规律的认识的深化。
第四次突破,是尝试将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完整地引入传媒产业领域,在传媒经济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一定的进展,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3)主流经济学家对传媒经济学的贡献
11925年,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教授、第‘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职于广播行业的杰米出版的《广播产业经济学》,堪称最早的系统研究传媒产业的经济学类著作。
②1927年,明尼苏达大学营销学教授维尔(RolandSnowVaile )出版了《广告经济学》,对企业的广告营销行为进行了总结。
③1936年,赫瑞与戈若斯(JamesMortonHerring , GeraldC.Gross )合著的《电信:经济学与规则》出版,标志着“电信经济学”概念的问世。
④1950年,罗纳德·科斯出版了第一本关于公用事业经济学的专著,即《英国广播业:垄断状况的研究》。1959年发表了《联邦通讯委员会》一文,以无线电频率为例对产权与交易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经济分析。1960年,科斯发表了著名的论文《社会成本问题》,论证了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市场交易即使在出现社会成本(或外部性)的场合也同样有效。
⑤1963年,英国剑桥大学应用经济学教授瑞德威(w.BRed-daway )在《经济杂志》(EconomicJournal )上发表了题为《报业经济学》的文章,提出了“报业经济学”的概念。1964年,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探讨过收费电视节目的公共产品属性问题。
⑥1970年,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欧文(BruceM.Owen )专门辑录出版了传媒经济研究资料。欧文后来还出版了《经济学与表达自由:媒介结构与第一修正案))(1975), 《电视经济学》(1974,与J.HoBeebe 和W.G.Manning 合著)、《影碟经济学》(1992,与S.S.Wildman 合著)等书。1982年,斯坦福大学的米勒等人(Miller , RogerLeRoyandArlineAlchianHoel )编过《媒介经济学资料汇编》。
⑦1983年,Jln , H 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研究生院的本·巴格迪坎(BenBagdikian )写了《传播媒介的垄断一一一个触目惊心的报告:50家大公司怎样控制美国的所见所闻》一书,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描述了50家公司对传播媒介的集中控制,以及广告对于传播媒介的微妙而深远的影响。
⑧1988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博士皮卡德(RobertGPicard )在美国创办《媒介经济学杂志》(JournalofMediaEconomi (5),成为传媒经济学领域的核心刊物并延续至今,一举开创了传媒经济学的研究传统。
⑨1989年,皮卡德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媒介经济学》教科书,在应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基本概念和方法,探讨传媒市场、消费者行为、传媒企业的财务绩效等问题。传媒经济学学科正式形成。
⑩美国亚历山大(AlisonAlexander )等组织编写的《媒介经济学》,1993年出版第1版,1998年、2004年出版了第2版、第3版; 美国阿尔巴朗CAlanB.Albarran ,又译为艾尔巴兰)著《媒介经济学:理解市场、产业及其内容》,1996年第1版问世,2002年第2版出版; 英国多伊尔(GillianDoyle )著《解读媒介经济学》,2002年出版; 加拿大霍斯金斯(ColinHoskins )等著《媒介经济学:经济学在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中的应用》,2004年出版。
(4)传媒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的原因
从基本的学理依据讲,传媒经济学由于集中研究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及其他类型的媒介涉足的所有经济活动和引发的各种经济现象,如消费者习惯、市场结构、产品特性,而集纳为一门学科。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基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传媒经济学可以研究媒介市场的结构、变化和趋势,传媒产业的环境,产业价值链,技术进步导致的产业变革等问题,也可以细化到各种类型的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产业。在研究分析框架上可以运用经典的产业结构一企业行为一绩效(SCP )框架,也可以运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前沿性成果。
因而,传媒经济学作为产业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应用经济学,即传媒经济学是对经济理论和特定的实证性经济问题在所有传媒类型巾的应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