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880比较文学基础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激进自由派和激进文化派女性主义者对性/社会性别制度的诠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哪几大议题上? (1)___(2)___(3)___。
【答案】社会性别问题; 性欲问题; 生育观念问题
【解析】激进自由派和激进文化派的女性主义者不仅在社会性别问题上有非常不同的观点,在性欲问题的认识上也很不一致。激进自由派女性主义者和激进文化派女性主义者不仅对性的见解不同,对生育也有不同观念。
2. ____在其论文___中提出“比较文学是一国与另一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其他信仰领域的比较”
【答案】雷马克;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
【解析】雷马克在他1962年发表的论文《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阐明了美国学派的观点:“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3.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以___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答案】跨民族、跨语言
【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二、简答题
4. 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围绕哪三个问题展开?
【答案】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从译者“目的论”出发而与当代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展开对话,随之,文学系统及其评价标准问题重新进入学者视野,翻译与文学批评等被视作某种“折射”或“重写”形式,并因“诗学”及“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而促成了文学作品的系统转换。
(2)在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可译性”问题再次复活,关于“等值”概念的讨论也因为文化、历史、伦理及政治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拓宽了理论纬度。译介学也开始更加关注翻译的意识形态效果,关心译文再现原文如何体现了经济与政治利益。
(3)这期间,译介学还受到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人类学、地缘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领域。
5. 如何看待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
【答案】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
(1)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理智是指艺术创作中有意识的理性认识和思维; 情感分为情绪和感情。前者是有机体生物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后者是主体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体验。
理智与情感在文学创造中缺一不可的,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活跃在艺术创作创造活动中,对同一创作过程起作用。
(2)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过度理智遏制了情感的表达; 过多的情感抒发又显得不够理智。情感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达,而理智隐含在通篇的措辞中。理智让艺术作品有内涵,也使文章无新意。情感使文章有生命,也使文章落入俗套。偏向情感则像发牢骚,偏向理智则不切实际无个性。既是创作就不必反复强调前人总结过的,既是艺术作品就不可如写评论,将强烈的情感用委婉的表达,是考验对艺术手法的融会贯通,如适当的讽刺既不失情感,也不失理智。理智是条件,情感是血肉,虽遏制却要做到相辅相成。
因此,艺术创作中要做到合情合理,才会情理交融,从而创作出最完美的艺术境界。
(3)情感与理智关系在艺术创作中的实际应用
以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的异同为例,其艺术创作中的情感与理智也表现出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
①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 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②中国绘画的审美基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从属于“再现”,中国绘画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与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主观情感,成为东方美术造型的主要手法。
③中国绘画的审美本质在于尚意、领悟,对真实的理解是物体对应人情思后“升华了的真实”,西方的审美本质是尚实的,他们认为造型艺术的认识必须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而理性认识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审美必须有客观依据,有准确的概念,推斥了东方的“领悟性”,重视自然的人的美感及生活体验的功用。
总之,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情感投射,但是过分地注重情感投射而孤立理智的参与,艺术创作都是残缺的、不完满的。
6. 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作为一种理性行为,可分为哪四种类型?
【答案】(1)目的性行为
又称工具性行为,指有明确目标取向的、因果地介入文学文本的一种合理的行为,因此这种行为对应于文本世界。在这种行为中,原文和译本各有目的并互为日的。
(2)规范调节行为
是指参与文学译介这种交往实践的交往双方受共享价值约束的行为,对应于社会价值规范,要求原作者严格遵守源语文化及文学的共享价值,同时要求译者也须严格遵守宿语和源语文化及文学的共享价值。
(3)译介主体行为
是指译者作为文学译介的主体主动表现自主和主观意识的行为,对应于主观世界,可直接产生翻译策略的“归化法”,并且以互动的方式与每个参与者(如原作者和译本读者)发生联系,使他们互为主体,共同能动地参与这种交往实践。
(4)交往行为
是指以语言为媒介、通过符号互动与交往实践、达至相互理解的行为。这种行为以反思的方式对应于文本、社会与主观世界,遵守交往双方共享价值规范,这些规范体现了作者与译者之间对对方行为的期待。
7. 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转型丰富并发展了译介学的学科与理论内涵,这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案】(1)承接19世纪之理论意绪,发展了“翻译创造观”
借助于近百年理论研究的历史积淀,在扬弃并深化“可译性”理论内涵的基础之上,使相关理论得以升华,认为翻译可以“创造性地再现原本”,以适应译入语文化的现实需要,这便廓清了翻译活动的内在文化动因和运行规律。
(2)呼应并发展了20世纪初叶的“翻译建构观”
这既是20世纪初叶译学理论“语言建构观”的历史延续,又是持续的跨学科注入予以理论涵养的自然结果,并因之而形成了现在基于“权力行为”的“文化建构观”。
(3)凸现比较文学的学科品质,丰富和发展了“翻译整合观”
比较文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近百年的译介学理论发展不断凸现这种品质,始终坚持与其它学科的交往与对话,始终坚持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整合和理论渗透。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译介学总是善于综合利用各种理论与政治资源,以凸显本学科的内涵发展。
8. 百年来比较文学跌跌撞撞,如何理解其挑战与机遇。
【答案】比较文学不知不觉已走过近百年的历史,从最初萌芽到比较文学学科正式建立再到学科流派的多样化,比较文学在此期间遭遇了种种挑战,也收获了颇多发展机遇。
(1)比较文学产生初期明显地受到“欧洲中心论”的支配
比较文学产生于欧洲,初期又主要存在于欧洲,它明显地受到“欧洲中心论”的支配。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学者不仅把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限制在欧洲文学的范围,而且把法国当作世界文化发展的辐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比较文学兴起,“欧洲中心论”受到冲击,但是,由于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亲缘关系,这种比较研究并没有超出西方文化的范围,“欧洲中心论”只需放大为“西方中心论”而无需作根本的改变。当东西方比较文学兴起之后,情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