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41外国文学之比较文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并无“比较文学”之名的中国学术为什么又有事实上的比较文学研究?
【答案】并无“比较文学”之名的中国学术又有事实上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原因在于:
(1)中国古人向来强调“通达”
主张只有从多个角度来观照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中国古人常说要“圆鉴”、“通达”、“达观”,即是此种观念的表现。
(2)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也是如此,常从不同的视点来进行“散点透视”
这种观照习惯的缺点是不易形成固定的专业意识,但对于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与跨学科的比较文学来说,却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先天性优点。
由此可见,只要与外来文化有相对深入的交流与接触,中国人便极易产生一种不期而然的“比较文学”意识与眼光。而中国自秦汉以来,便与西域一带的国家乃至更远的阿拉伯国家有着频繁的接触与交流。
2. 简述何谓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 ),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为何?
【答案】(1)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推崇的话语分析方法,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探讨语言、权利、意识形态的关系。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影响社会过程。
(2)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
要了解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必须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为何。
①第一阶段,从20世纪的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批评关注的主题是在传统文学中女性形象如何被歪曲,批判传统文学批评中的父权意识。这一阶段影响较大的论著是凯特一米利特的《性政治》,米利特大胆地向名作家的权威性挑战,揭露出文学名作中的性歧视现象,并揭示出连文学大师们本人都未必意识到的性政治因素,发出了反抗父权制意识形态、必须重新审视文学史的呐喊。米利特注重从研究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剖析文学传统中的性别形象差异,开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新风气,并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奠定了基础。
②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
这一阶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己把主要研究兴趣从男性创作的文本转移到由女性创作的文本上面,也就是探讨女人写的女人有什么特别之处。批评家们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女性经典作
家的作品,对其中的女性形象的意义提出新的阐释,同时也注意发掘被传统的文学史所忽略或被埋没了的女作家和作品,并且提出了建构女性文学传统、重写文学史的口号。
③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第三阶段,其发展趋向是对构建理论感兴趣,开始酝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突破。
综上所述,从以上的一阶段发展中可以看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从反抗传统文学史中的女性受压制被歪曲和被忽略开始,逐步发展到批判父权中心主义文化,探索女性的存在方式和社会价值。女性主义批评话语分析的重点是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来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在整个批评话语分析中,女性的“性别”色彩得到强化,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3. 20世纪90年代的译介学从哪些学科吸取了理论营养?
【答案】(1)译介学从“分层系统理论”、“目的论”、“后结构主义”、“女性批评”等吸收营养,丰富了自身理论内涵。
(2)从语言学分支学科,如语用学、批评语篇分析及计算机语料库等,引入语言学思想和分析工具。
(3)文学理论及文化研究借助后殖民理论及全球化概念,进一步拓宽了译介学的研究视野和范围。
4.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
【答案】(1)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是对各国文学文类划分的研究
它强调各国文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或相互反照的关系,打破了文类问题的孤立和封闭的局面,它要求研究者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域中去考察各种文类的特征、文类的划分标准、文类的流传演变等问题。
(2)比较文学的文类学一方面是指在平行研究层面对文类的各种问题(包括“缺类”现象)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另一方面是指在影响研究层面对某些文类的跨国界流传、变异以及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事实进行追源溯流的清理考辨。
二、论述题
5. 概述现代汉语语境下比较诗学的研究状况。
【答案】现代汉语语境下比较诗学的研究状况:
(1)清末至19世纪80年代以前是比较诗学发生开拓阶段,研究较少但取得不少成果
①清代末年,西学全面涌入中国,受西学影响或感发而撰写的中国学术史著述均含有比较的视域,最先撰写此类著述的梁启超等人是比较诗学的先行者。
②严格意义上的比较诗学研究则是由王国维开其端绪,他的《(红楼梦)评论》的美学观和
文艺理论就源自康德和叔本华的学说;
③王国维之后直至1949年,诗学比较研究的成果小是特别丰硕,其中颇值一提的只有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朱光潜的《诗论》、陈锉的《文学批评的历史动向》、钱钟书的《谈艺录》等少数几种著述。
④从1949年至1977年,比较诗学研究在大陆学界可谓音沉响绝。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不仅是比较文学在中国大陆兴盛的标志,而且其学识之博、视野之远、见地之高,至今仍然罕有其匹。
(2)80年代以来,比较诗学研究日益深入,成果也不断丰富
其中成就较为突出的有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中西方诗人对世界的不同态度》,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卢善庆的《近代中西美学比较》,狄兆俊的《中英比较诗学》,周来祥等的《中西比较诗学大纲》,张法的《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等。
(3)近年来,比较诗学研究又出现了较大的突破
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研究的视角与方法日益丰富,研究的层次不断提高,相应出现丁一批力作。如曹顺庆的《中外文论比较史·上古时期》,王晓平等的《国外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余虹的《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等。
(4)除了大陆学者,港台及美籍华裔学者中间也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
刘若愚的力作《中国的文学理论》,叶维廉的《比较诗学》,奚密的《隐喻与转喻:中西诗学比较》、王建元的《雄浑观念:东西美学立场的比较》、周英雄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等。
6. 为什么说摆脱一切文化中心主义是比较文学学科确立和发展的前提?
【答案】文化中心主义是比较文学的障碍,它把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误认为是一种对峙的关系,任何文化中心主义都是有害的。
(1)西方中心主义的危害性
①西方中心主义使得西方人妄自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从而被“囚禁在自己的文化囚笼中而不自觉”,失去了认识和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精粹的机会。
②在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下,其他民族不再拥有他们自己的形象,他们的形象成为一种虚构。由于西方中心主义的危害,比较文学的存在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它使比较文学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自我张扬的工具,又使比较文学成为殖民主义的帮手。
(2)本土主义的危害性
①本土主义是另一种文化中心主义,其危害性就在于它不顾历史的发展,不顾当前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只执著于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虚构自己的文化原貌。无论是从比较文学在中国学术语境下的确立和发展来看,还是从作为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来看,本土主义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②本土主义试图拒一切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于国门之外. 坚决反对采用西方文学批评的话语来解读中国文学。同时,倡导民族中心论,并且以保守的、传统的、甚至有封建思想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