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880比较文学基础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基础上,台湾学者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另一类型:_______。

【答案】阐发研究

【解析】阐发研究作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之外的第三种比较研究的类型,是由台湾学者首先提出的研究类型。他们将“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称为“阐发研究”。阐发研究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它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甚至是其他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主要分为四种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技阐发和综合阐发。

2. 精神分析学的文学和艺术批评,其理论基石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_______创立的精神分析学。

【答案】弗洛伊德

【解析】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弗洛伊德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作品充分体现了现代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学在文学方面的影响,此外,还有表现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流派,甚至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学也同样受精神分析学的影响。

3. 生态女性主义者卡林·J ·沃伦指出,西方世界对自己及其居民的基本信仰、价值观、态度和设想,是由压迫性的父权制概念框架所塑造的,其目的是解释、合理化和维持普遍的支配与屈从关系。这个概念框架最重要的特征是:(1)___,即“上——下”的思维方式; (2)___,即在分离性的二者中,分离的双方被看作是对抗性的、排他性的。(3)___, 即立论结构,这个结构使得屈从地位被证明为合理的。

【答案】等级制的价值思考; 价值二元论; 统治的逻辑

【解析】卡林·J ·沃伦指出,西方世界对自己及其居民的基本信仰、价值观、态度和设想,是由压迫性的父权制概念框架所塑造的,其目的是解释、合理化和维持普遍的支配与屈从关系、尤其是男人对女人的支配关系。这个概念框架最重要的特征是:①等级制的价值思考,即“上——下”的思维方式,它把更高的价值、地位或威望赋予高居其“上”者而不是屈居其“下”者; ②价值二元论,即在分离性的二者中,分离的双方被看作对抗性的、排他性的; 这就把更高的价值赋予其中一方而不是另一方; ③统治的逻辑,即立论结构,这个结构使得屈从地位被证明为合理的。

二、简答题

4. 怎样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

【答案】正确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具体如下:

(1)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是否具有自觉性

民族文学研究中对比较视域的运用,通常是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出现的,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方法论在研究中下意识地使用; 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则是作为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基本一一本体而出现,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本体论在研究中自觉地使用。

(2)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研究主要服务于一般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目的

这类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学科的史前时期己经大量存在。比较文学更重视的是多边文学之间的关系,重视的是隐藏在种种文学现象背后的共同机制。

(3)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视域具有自觉性,这种自觉性除了为文学研究提供多种角度和立场外,它还重视对自身的审视,即对可比性机制的检视。

(4)比较视域不把两个属于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硬性类比

比较视域还要审视这种研究的效果如何,也就是这种研究是否揭示了某种文学关系。两个民族以上文学研究的是文学生态的多样性,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既关注这种文学生态的多样性,也关注隐藏在这种多样性背后的深层结构,即他们的共通性。

(5)比较视域的自觉性还体现在它并不固守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打破文学的界限后,扩大了文学研究的领域,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目标,人们可以把文学作为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艺术学乃至于自然科学的文本,研究一定时期社会的某一方面的状况或总体状况。

5. 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答案】(1)在古代中国,诗学一词主要有两重含义

①专指《诗经》研究;

②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a.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如毋逢辰于大德十年所撰《王荆公集序》说“诗学盛于唐,理学盛于宋”,此“诗学”指的就是唐朝时的诗歌。

b. 诗歌的创作实践与技巧,这也是历代文人所云“学诗”之“学”的主要内涵。

c.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诗学的这层含义,正如诗格、诗式、诗法之类的著述,其主旨本为探讨诗歌的创作问题,但在发掘主旨的同时也涉及到了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故这层含义只是附带谈到的部分。

(2)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人,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与传统诗学著作主要强调诗歌的创作与技巧不同,这时期诗学研究注重的是诗歌的理论方面。

(3)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中国文化语境之后,诗学不仅指诗歌理论,开始用来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

6. 译介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案】译介学主要研究译家译作与国别文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研究译作对输入国文学及其文学史的影响,同时考察国别或国际翻译活动、翻译思潮及其对总体文学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译介学开始“文化转向”,也将翻译作为世界文学及文化发展的主要建构力量进行研究,因此格外重视翻译的文化建构作用。

7. 20世纪90年代译介学理论取向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1)有深厚的学理基础,即哲学上的怀疑论。

(2)有强烈的文化和政治取向,将翻译看作文化政治实践和引发社会变革的文化策略。

(3)以“跨学科为比较视域”,比如“历史研究”、“分层系统理论”、“文化史研究”、大陆哲学传统及其当代分支学科等纷纷与译介学交往和对话,在典型的比较视域中推进译介学的理论发展,也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当代译介学的学科特性和内涵。

8. 简要论述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及其历史价值。

【答案】(1)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

①“新诗格律化”的提出

“新诗格律化”是闻一多首先提出,是在新月派关于新诗“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月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并不是简单地保留旧格律、古风格,而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

②新诗格律化的重要内容

a. 情感的节制。新月诗人反对诗歌中情感的泛滥,主张“理智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新月派的矛头指向是他们所谓的“感伤主义”与“伪浪漫主义”,也即诗歌中情感的过分泛滥,以及不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b. 本质的淳正。徐志摩认为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的唯一表现,要求新诗回到诗本身,他们认为只有“言志”的内容与“语言形式”和谐统一。

c. 格律的严谨。闻一多认为,新诗固然要彻底冲决旧诗格律的束缚,但同时还应该创建新的格律,认为“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d. “三美”理论。为了创造“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第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如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中不断重复“飞扬,飞扬,飞扬”一句,重复的运用,读来乐感明快、朗朗上口,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了轻松愉快的情调。

第二,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如闻一多的《死水》,整首诗分四节,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