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厦门大学公共管理系812政策科学与经济学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组织理论
【答案】组织理论重视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特点和作用,认为组织是政策执行的关键,研究政策执行必须充分了解组织的运作。组织理论提出了以下基本观点:①组织是政策执行的主体,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执行的; ②不论是政策方案本身还是执行环节导致的政策成功或失败,都可以通过组织得到集中反映; ③组织的研究可以从政策执行角度反映公共政策的过程和特征。
2. 垄断
【答案】垄断是指市场的参与者具有了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力量。这主要是指市场参与者具有了影响市场价格的力量。市场之所以具有保证效率实现的能力,是因为它通过价格机制来引导社会将资源配置到社会成员最需要的地方,价格这一信号才能够起到正确地反映社会成员的偏好和需求信息的作用,从而保证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一旦少数市场参与者具有了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价格作为反映社会成员需求信息的机制的能力也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削弱,从而使价格机制不再具有推进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的能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最终是与垄断者利用其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来为自己谋取最大福利的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即当市场中出现垄断者时,垄断者通过控制市场价格来谋取垄断利益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
3. 结构优良问题
【答案】结构优良问题是指涉及一位或数位决策人员和在少数几个方案中进行政策选择的问题。结构优良问题的效用(价值)反映目标的一致性,这些目标是按决策者的喜好顺序排列。每种选择的结果要么具有完全的确定性,要么在可接受的可能的错误范围内。这类问题的原型是完全可由计算机处理的决策问题,所有政策备选方案的结果都可预先加以规划。在公共机构中存在的相对低层次的操作性问题中有一些例子可以对结构优良的问题加以说明。
4. 政策客体
【答案】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政策的直接客体是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政策的制定围绕着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展开; 政策的间接客体是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政策是通过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达成政策目标。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社会问题,进行社会
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5. 社区
【答案】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建社会规范的行政区域。社区是解决问题的最基本途径,无论对于私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都是如此。与其他三个部门相比,社区的最主要特点是它的非正式性。尽管如此,社区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一般来说,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越是滞后,社区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所发挥的作用越大。比如,到目前为止,社区仍然是我国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社区的优势表现在:信息优势、激励充分、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具有较好的回应性、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较小。
社区的缺陷表现在:首先,社区中之所以能够形成相对紧密的人际关系,其主要原因是社区的范围一般不会太大,社区中所容纳的人口一般也相对较小,从而为人们通过重复的交往形成稳定、紧密的关系提供了条件; 其次,社区的非正式性也经常成为其从社区之外获得资源的最大障碍。
6. 多数决定规则
【答案】多数决定规划,是指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多数规则采取两种基本形式:简单多数规则和绝对多数规则。多数决定规则可大幅度地降低决策成本,但也存在一些缺陷:①“多数剥削少数”;②投票“循环”现象,即投票过程细节安排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二、简答题
7. 在制度分析模型中,旧制度主义与新制度主义有什么样的不同?
【答案】旧制度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的不同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分析途径上,旧制度主义的分析途径还停留在政府制度的结构和功能的层面,并没有系统地探讨制度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即制度对公共政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新制度主义着力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新制度主义把制度当成一个变量,并着重探讨不同的制度安排对于公共政策的影响是如何的不同。
(2)就制度分析的研究内容来说,新制度主义的兴起,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元素纳入到了制度分析的视野,而这也正是旧制度主义所缺乏的。
(3)在研究工具和理论上,新制度主义在关注上吸收了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分析的要素,从而丰富了旧制度主义的研究内涵。
(4)在研究倾向上,旧制度主义是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倾向,而新制度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倾向。在新制度主义的文献中,社会中的制度安排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新制度主义开始转向以社会为中心进行研究。
(5)总体来说,旧制度主义是一种静态的制度分析,而新制度主义是一种行动的、动态的制度分析。
8.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它们各自考虑哪些主要问题?
【答案】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简述如下:
(1)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
社会现实中的某个问题怎样成为公众在政治上注意的对象? 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如何进入政策议程成为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是什么? 不同的政策问题主要采用哪些分析方法? 建立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
建立政策方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实现政策方案的目标是什么? 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如何制定的? 怎样对所选择的政策方案优化? 什么利益群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 政策方案是怎样被正式通过和颁布的? 正式通过的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
有效的政策实施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在政策实施中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措施? 这些行动措施对政策内容产生了何种影响?
(4)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
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影响? 由谁去评价政策结果? 政策评价的结果是什么? 政策是继续执行、发展还是终止?
9. 试比较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
【答案】(1)三类公共政策工具的含义
①自愿性工具。核心特征是其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是以自愿为基础完成预定任务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自愿性工具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等。
②棍合性工具。指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做出决策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包括信息和规劝、补贴、产权拍卖和税收与使用者付费等。
③强制性工具。又称指导性工具,指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强制性工具包括管制、公共企业和直接提供等。
(2)二类工具是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以政府介入程度的高低,在自愿性一强制性光谱上对各政策工具进行定位的工具分类,三者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介入程度不同
a. 自愿性工具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介入程度较低:
b. 混合性工具则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顶,介入程度中等; c. 强制性工具则完全依靠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介入程度最高。
②个人意愿发挥作用不同
a. 自愿性工具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个人意愿发挥的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