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922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问答题

1. 简述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产生。

【答案】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产生分为两个部分

(1)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质的生产首先开始于绿色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并固定太阳能为系统的其他成分和生产者本身所使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绿色植物是有机物质的最初制造者,也是能量的第一个固定着,它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者。

(2)消费者动物的次级生产

动物在取食植物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一部分初级生产物质,吃进体内的植物物质也有一部分以粪便形式排出,另一部分被同化,而被同化的物质中又有一部分用于动物呼吸作用并最终以热的形式散失,剩下的一部分才用于动物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新个体。这也是一个创造有机物质的过程。这只是以一级消费者植食动物为例说明次级生产过程,其他各级消费者的有机物质生产过程与此基本相同,只是食物的性质有所变化。

2. 陆地水指哪些水? 它们有何特征?

【答案】(1)陆地水主要以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和冰川等形式存在,它占全球水量的

2.8%,而与人类社会生息相关的河流、淡水湖泊水仅占陆地总水量的约0.325%。

(2)不同形式的陆地水有不同的特征:

①河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槽内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天然水道的通称。每一条河流都有河源和河口,河口指河流与海洋、湖泊、沼泽或另一条河流的交汇处,经常有泥沙堆积,有时分叉现象显著,在入海、湖处多形成三角洲。在河源与河口之间是河流的干流,一般可划分为上、中、下游三段,河源与河口的高度差称为河流的总落差。河流的水量多少与流域面积大小和形状有直接关系。河流与人类生存和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

②湖泊是陆地上面积较大的有水洼地,是湖盆、湖水和湖中物质相互作用的自然综合体。湖泊的水文特征指湖水的运动、水位变化和水量平衡。

③沼泽是指地面长期处于过湿状态,或滞留着微弱流动的水,生长喜湿和喜水植物,并有泥炭积累的洼地。沼泽实际上是从水体或陆地演变过来的,即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沼泽最明显的水文特征是其水体的流动非常缓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水每日流动只2~3m左右。径流极小是沼泽水文的另一特征。

④水库是由人工改造或修建水工建筑物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容积和用途的水量交换缓慢的水

体。水库既是一个自然与经济综合体,功能多,可调节河川径流、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水库大都由拦河坝、输水溢洪道和库区组成,库区水位随着蓄水和放水运行而发生升降变化。

⑤地下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存在于岩石和地表松散堆积物的孔隙、裂隙及溶洞中的水。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来源,占淡水量的22%。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在沉积岩形成之际的水分保留以及沿海地区的海洋水渗透。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颜色、气味、化学成分和矿化度等,并且以流动、扩散和渗透三种方式在运动。按理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卜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二类。

⑥冰川是地表长期存在并能自行运动的天然冰体,它是由大气固体降水经多年积累而成。以雪线为界把冰川分为两部分,上部为粒雪盆(又称积累区),下部为冰舌区(又称消融区),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冰川系统。冰川源于降雪,按形态、规模和运动特征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大陆冰川(也称冰盖)的特点是面积大、冰层巨厚,分布不受下伏地形限制。山岳冰川又称谷冰川,分布于中低纬的高山地区,沿下坡流动而成为一条狭窄的冰河。冰河也可由数条支流冰川汇合而成。山岳冰川的形态受地形制约,其规模和厚度远不及大陆冰川。在现代,冰川对于气候、水分循环、地形和植被都有重要的影响。

3.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答案】(1)1980年发表的《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和发展的能力”。它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了确保人类的持续存在和持续发展。

(2)其基本内涵:

①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②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③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④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4.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答案】(1)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将灭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己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2)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①必须确立大自然观

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②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

③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

人类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5. 地下水分类的原则是什么? 地下水有哪些类型?

【答案】(1)地下水分类的原则

地下水分类的原则:一种是根据地下水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另一种则是综合考虑地下水的若干特征进行分类。按起源不同,可将地下水分为渗入水、凝结水、初生水和埋藏水按矿化程度不同,可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盆水、卤水。按含水层性质分类,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按理藏条件不同,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①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补给区与分布区基本一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主要耗损形式是蒸发和渗透。上层滞水接近地表,受气候、水文影响较大,故水量不大而季节变化强烈。上层滞水的动态主要决定于气候、隔水层的范围、厚度、隔水性等条件。

②潜水

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这个自由表面就是潜水面。从地表到潜水面的距离称为潜水埋藏深度。多数情况下,潜水补给区和分布区是一致的,以降水和地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潜水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特征。

③承压水

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称承压水。承压水水头高于隔水顶板,在地形条件适宜时,其天然露头或经人工凿井喷出地表称为自流水。隔水项板妨碍含水层直接从地表得到补给,故自流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常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