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903地质学基础B[专业硕士]之地球科学导论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何谓水分循环? 它有何意义? 其原动力是什么?
【答案】(1)水分循环的概念
水分循环是海洋、陆地水和大气的水通过相变和运动进行大规模的交换过程。
(2)水循环意义
①水循环使水不断运动、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
②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陆地径流向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盐类; 对地表太阳辐射吸收、转化、传输,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对于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④造成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⑤水循环对土壤的优质产生影响。
(3)原动力
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易于转化的特性,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的能量。其中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强度不均匀是水循环形成的重要动力。
2. 为什么欠发达会造成资源稀缺?
【答案】在理想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稀缺是通过涨价来平抑需求,刺激新的供应来克服的。但是,这个过程取决于人民是否能够承担价格波动所产生的冲击。相对而言,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系统更接近这类理想的市场经济体制,因而有能力作出适当的调整,以克服一些特殊资源的稀缺。但是,在贫困地区和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很低,价格上升往往使人民购买力下降,甚至影响基本生活的维持。因此在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经济的调控能力较低导致了资源的稀缺。
3. 断层弹性回跳模型是怎样解释地震发生过程的?
【答案】断层闭锁段大致上呈一椭圆形区域,其范围随着断层的活动演化而变化。在开始阶段,由于断层在整体上还没有发生宏观滑移,断层闭锁段的范围也不明显。此后,随着断层整体滑移量的增加,断层闭锁段的椭圆形区域也随之增大。但当断层内剪切应力的积聚超过了闭锁段的强度极限后,断层闭锁段即因其自身发生了宏观尺度的快速滑移而消失。由于除断层闭锁段外的其他部位在断层运动的全过程中,都是大致做相对均匀的滑移的,故在这些段落,剪切应力也
随着断层的滑移而做相对匀速的释放。这样就难以在短期内积聚大量的应力而导致骤发性地震。但是在断层活动的多数时间内,闭锁段并不随同滑移,因此其剪切应变和应力的增长就显著地高于断层的其他部位。而一旦闭锁段被剪断,它又势必于瞬间产生突然的位置回跳,以调整与断层其他部分的空间关系,并因此快速地释放出其积累的弹性应变能,以断层闭锁段为中心的地震就成为必然。
4. 自然灾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1)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灾害的孕育和发生往往涉及多种因素,是一种复杂的系统行为。自然灾害的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2)自然灾害的一般特征
①自然灾害的潜在性和突然性
a. 作为地球系统的一种自发演化过程,灾害在发生之前都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孕育期,用来积累或转换能量,以打破系统原有的平衡和稳定性。灾害出现之前常常没有可直觉感受的前兆或严格的物理规律可寻,故通常不易被人们察觉和分辨。
b. 一旦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灾害往往会迅速地于顷刻间爆发出来,然后又转瞬即逝,表现出较强的突发性,同时也加大了灾害研究的难度。
②自然灾害的周期性和群发性
a. 相同事件间隔一定的周期后反复发生,是灾害的又一重要特征。各种灾害成因不同,各有其自身独特的周期。
b. 一些相同或不同类型的灾害还常常接踵而至或是相伴发生,形成灾害的群发性现象。 ③自然灾害的复杂性和多因性
a. 自然灾害的复杂性表现在多方面
第一,灾害的周期性不仅局限在一种时间尺度上,还可以表现出层层嵌套的特异行为。
第二,某种灾害常常与其他灾害组成灾害链,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了一系列相关灾害的出现。
b. 不仅一种自然营力可以引起多种灾害,同一灾害事件也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原因引起,使人们对灾害的辨别和防范倍感困难。
5. 分析有关恐龙绝灭原因的多种假说,阐述自己的看法?
【答案】(1)恐龙灭绝原因的多种假说:
①“复仇女神假说”
即彗星撞击论。认为太阳系中的彗星受一颗伴星的引力干扰,会产生数以万次的“风暴”,其中一些“风暴”会波及地球,使地球每隔一段时间(约2600-3000万年)就遭受一次创伤,恐龙就是受到这种持续性打击而灭亡的。
②星体陨击作用
北半球的陨击作用触发南半球地鳗柱活动和大规模火山喷发(如印度半岛的德干玄武岩喷发年龄为65百万年),并降落大量硫酸雨等,都对海洋和陆地生物产生摧毁性打击,直接或间接导致恐龙绝灭。
③“癌变说”
恐龙受外层空间中微子的穿透力致癌,恐龙很可能是因患了各种癌症后集体毁灭的。
(2)自己的看法
所有这些假说都是强调地外因素的恐龙灭绝说,忽视自身原因,如恐龙对环境改变后的适应性。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仍在探讨中,地外因素和自身因素不应忽视。
6. 何谓大气环流? 从成因分析全球行星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它们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1)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2)气压带的分布:
①赤道附近终年受热,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到高空向外流散,导致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区,称为赤道低压带。
②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而高空伴有空气辐合,导致气柱质量增加,在低空形成高压区,称为极地高压带。
③从赤道上空流向两极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逐渐流向趋于纬线方向,阻滞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向高纬流动,空气质量增加,形成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
④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是一个相对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这样就形成了全球的7个低空纬线方向气压带。
(3)全球行星风带的分布: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称为行星风系。全球地面行星风系主要包括三个盛行风带:
①信风带
由于南北纬30°~35°附近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问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一部分气流便流向赤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压带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
②西风带
南北纬35°~60°之间,因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气流一部分流向高纬度,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西方向即西风。在北半球地面风是西南风,而南半球是西北风。
③极地东风带
自极地高压向外辐散的气流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东风,故称极地东风带。
7. 地磁场有哪些基本特征和起源假说?
【答案】(1)地磁场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