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教育技术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认知策略
【答案】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指学生如何获取、选择、组织信息,复习学过的内容,将新内容与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以及如何保持和检索不同类型知识方面的策略。队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2. Portals
【答案】中文意思为门户。是指集成了多样化内容服务的Web 站点,又称为网络门户。现在通常认为网络门户就是网上浏览者的出发地点,人们经由这道门进入网络世界,也可以看作上网的“启动港”,上网第一站。
3. 学习环境
【答案】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狭义地讲,就学生的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学校学习环境是指学校的校舍、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校风、学风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家庭学习环境是指家庭为学生学习而提供的物质条件,如安静舒适的房间,和睦的家庭关系,能够辅导学生学习的家庭成员。社会学习环境是指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习目的的社会氛围。
4. 信息推送技术
【答案】所谓“推送((Push )”,就是用户在初次使用时设定自己所需的信息频道,此后定制信息将通过Web 自动传输给用户,用户不必每次提出请求。此过程相对以往通过“拉取(Pull )”方式来获取信息具有很多优点。通过信息推送技术,我们能够在因特网的信息海洋中自动获取优质实用的教育信息。
二、简答题
5. 简述学习媒体的特性,并说明学习媒体的分类。
【答案】媒体是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媒体有两层涵义:一是指用以存储信息的物理实体; 一是指非实物的、承载信息意义的符码系统。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称该媒体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它是教学系统的四要素之一。
(1)学习媒体的特性
各种学习媒体对受信者的感官刺激不同,不同的媒体具有各自l 司有的特性。除此以外,学习媒体还具有以下特性:
①固定性:可以记录存储,在需要时能再现信息;
②散播性:可以被远距离传播,突破信息呈现的空间限制;
③重复性:可以重复使用,使用者越多越能显示媒体所负载的信息的价值;
④组合性:媒体可以组合使用;
⑤工具性:媒体是工具,不能替代人(教师)的使用;
⑥能动性:在特定时空下,媒体可以脱离人独立起作用。
(2)学习媒体的分类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习媒体种类越来越多。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学习媒体的分类方法也不同。 ①学习媒体按表达手段可以分为:
a. 口语媒体:指口头语言,如教师和学生所说出的话;
b. 印刷媒体:如教科书、报纸、杂志等;
c. 电子媒体:分为两类,模拟信息的电子媒体如录音磁带、录像带、电视等,数字电子媒体如VCD , DVD , 计算机等。
②学习媒体按作用的感官及信息流向可分为:
a. 视觉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媒体。如教科书、黑板、挂图、标本、幻灯、投影等;
b. 听觉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媒体。如广播、录音等;
c. 视听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的媒体。如电影、电视、视盘等;
d. 交互多媒体:指使用多种感官且具有人机交互作用的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
此外,按历史发展可将学习媒体分为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传统学习媒体如黑板、挂图等; 现代媒体如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
6. 结合实践,思考混合式学习思想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答案】进入21世纪以来,混合学习即Blending Learning (或Blended Learning )在国际上被赋予新的含义并广泛流行,从而使国际教育技术界的教育思想观念经历了又一场深刻的变革,并促使教育技术理论进一步发展。从目前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混合式学习至少在四个方面对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1)对作为教育技术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的建构主义的反思。西方建构主义者为了标新立异,为了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划清界限明确宣示自己的认识论属于主观主义。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强调“意义建构”方式——更多地强调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事物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客观的,所以个人的知识必然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由此可见,西方的极端建构主义者宣扬的主观主义认识论是完全错误的。不仅不符合客观事实,而且会把建构主义引导到否定“讲课、考试”等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引导到削弱乃至否定教师的作用的斜路上去。随着Blending Learning新概念的广泛认同,对于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应该进行重新审视,抛弃纯主观主义,坚持以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认识论作为
哲学基础(这也是一种Blended ),这是教育技术理论能够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2)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认识的深化。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正在逐步进入第三阶段,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的深化改革,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论是目前国内还是国际情况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与目标都还未达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信息化,不能总是“敲边鼓”,总是打外围战,而必须面向这个主阵地,打攻坚战。也就是既要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要把这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上所述,这是又一种Blended ,而且这一目标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整合才能完成。
(3)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建构。认识到教育信息化要面向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这二者结合起来,这表明国际教育技术界思想观念在提高、在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要想让这种认识落到实处,还必须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实施有效的整合才有可能。而这有赖于科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这也是一种Blended ,而且是意义更为重大、教育思想层面上的Blended 。实现这样的教学结构变革,就要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其核心则是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这种事信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
(4)教学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建构主义的日益流行,国际教育技术界比较强调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强调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协作学习,忽视教学目标分析,忽视学习者特征分析,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近年来,随着混合式学习新含义逐渐被国际教育技术界所接受,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有其突出的优点,但也有自身的缺陷。所以目前教育技术界倾向于把“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这是一种更完善、更有效,也更适用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大有好处。
7. 在集体教学中选择视听媒体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在集体教学中能利用包括硬件、软件在内的各种视听媒体。有些情况下,这些视听媒体是用来提高教学方法的效果,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又成为教学方法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体的选择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工作,选择媒体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教学媒体的特性
要想在教学中正确地选择和应用适当的教学媒体,就必须对各个媒体的特性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这是作为一个教师在选择媒体时必须掌握的基本要求。只有在确切地把握教学媒体的特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