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 2 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二) . 9 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三) 15
一、名词解释
1. 经验之塔理论
【答案】“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有: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 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 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人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 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 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的不足。
2. MUD
【答案】MUD 是90年代中期才开始在因特网上流行起来的多用户异步通讯系统,MUD 代表虚拟的多用户空间。
3. 虚拟学习社区
【答案】虚拟学习社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展示技术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 同时虚拟学习社区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
4. 教学设计
【答案】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者经常使用教学技术以改进教学。教学设计己经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被教育技术工作者广泛重视起来。
二、简答题
5. 查阅近几年我国有关教学系统设计的文章和书籍,分析我国教学系统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试提出解决该问题的设想。
【答案】教学设计作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它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领域,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作为知识形态要素的核心成分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1)我国教学系统设计的现状
在我国,由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协同发展,理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结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近二十年来,由于我国的教学设计总体上处于引介的状
态。
(2)我国教学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
①从教学设计者的角度看,程序化的操作性模式只提供了教学设计流程,但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却缺乏更具体的教学策略。
②站在教学设计者的立场上,教学设计构筑的理论框架,简化了目标、方法和条件之间的关系,不利于教学设计者创造性的发挥设计讲究创造。
③教学设计过程要求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设计活动又包含很多繁杂的、复杂性的工作,这对于普通教师个人是很难完成的有些研究者通过对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认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完成许多任务。
④从受教育者——学生的角度出发,目前我国的教学设计大多基于教学系统本身的改进,很少将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没有真正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教育改革,倡导“素质教育”,这对我国教育的目的提出了新的要求。
⑤从经济承受能力上看,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上的误区给学校、教育机构、甚至社会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分别站在教师、学生、学校、社会的立场,从反思的角度对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除此之外,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如过分强调教学设计的“处方性”和“应用性”,而大大忽视了基础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忽视了学习和学习理论原则的有效应用,出现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在大中小学普遍实践的教学(系统)设计仍处于以“教”为主教学(系统)设计,且尚未能跟踪此类设计理论的最新发展,引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种种有益成分,基本上还是处于沿用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理论。
(3)解决上面问题的设想
针对上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五个转变”,主要内容如下:
①由“设计过程”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向“教学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转变。
②由以“联结一认知”为基础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向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转变。
③由“分布式”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向“协作式”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转变。
④由“传统”的教学设计向“教学设计自动化”的转变。
⑤教学设计观念由“媒体论”向“方法论”转变。
由此可见,要对目前的教学系统设计现状有所突破,关键在于普及理论研究的成果,扩大实践范围,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加强师资培训,利用现有的培训体系、制度,加强学院、岗前、在职等各类培训; 在全社会的关注下改进我们的教学观念,适度引入人本主义,这是走向将学生视为认知主体的哲学基础; 论研究及实践范围要逐步普及。
6. 简述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
【答案】网络课程开发过程可以分为确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总体设计、制作原型、
脚本设计、素材准备和课程开发等七个主体阶段,和几个测试和修正的辅助阶段。
(1)确定教学大纲: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出学科的内容、体系和范围,它规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的实质性内容,是编写网络课程的蓝图,也是检查网络教学质量的依据,对网络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选定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配套的书面材料。网络课程的教材应具有科学性、教材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符合本门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表达形式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范标准。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选择切合实际社会需求、反应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内容。教学内容应能够把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提炼出来,形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知识系统,使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3)总体设计与原型实现:在原型的设计和制作时,可以选择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设计出一个教学单元的网络课件原型,通过原型设计,确定网络课件的总体风格、界面、导航风格、素材的规格以及脚本编写的内容。在进行网络课程的总体设计时,特别要注意课程内容的组织、表现和导航:
①内容组织:课程内容采用模块花的组织方法,而他们之间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基本上以知识点和教学单元为依据。
②内容表现:其中描述性的文字应精炼准确,在画质上应力求构图合理美观,画面清晰,稳定,色彩分明。
③内容导航:由于网络课堂信息量大,关系复杂,除了信息上要合理之外,信息的导航也是十分重要的,他是决定网络课堂是否受用户欢迎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精心设计。
(4)教学设计。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在总体设计的纲领性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环境设计。
(5)脚本设计。网络课程的脚本编写要充分考虑原型设计阶段所确定的内容表现、导航、教学设计等课程的总体风格。脚本描述了学生将要在计算机上看到的细节。它相当于网络课程的详细设计,在课程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6)素材准备。素材的准备工作包括素材的采集和素材的整理。
(7)课程开发。课程开发阶段是根据脚本提供的要求和建议,参考开发的课程原型,利用可见开发工具即成课程内容,形成网络课程。
(8)调试和运行。网络开发完成以后,马上应该将课程投入试运行,组织有关教师和学生参与使用并作出评价。对于发现的问题应该汇总以后加以修改。
(9)教学环境设计。教学环境设计主要指的是基本的软教学环境,包括与网络课程学习直接有关的课程大纲、练习题、答疑系统、课程学习讨论系统和作业提交与管理系统。
(10)教学活动设计。自主学习活动设计是网络课程开发的核心内容,它是对即将实施的网络教学具体活动的规划和设计。他强调四项功能目标的来年两个统一: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的统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