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844行政管理学之公共行政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述题

1. 为什么说“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借用’的学科”。

【答案】“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借用’的学科”是一个正确的论断。因为行政管理学在研究公共行政现象的过程中,大量应用了不同时期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促进了自身的完善和进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起源而言,行政管理学脱胎于政治学学科。早期的行政管理学虽然从一开始就强调行政执行的特殊意义,但那时所涉及的主要领域是理论的、范畴的和逻辑思辨的,而不是技术的、过程的和实际运作的,且有关公共行政的诸多问题常常是与政治学学科合并讨论的。目前许多有关公共行政的问题,也仍然是与政治学学科交叉研究的。

(2)在研究方法上,行政管理学吸收了大量商业管理的观念。行政管理在研究过程中引入了商业管理的效率、成本、时间一动作分析等观念和方法,将其应用到关于公共行政问题的研究之中。这就为公共行政学的学科方法论的丰富化和学科领域的拓展建立了新的基础,推动着公共行政学朝着实证研究的方向不断发展。

2. 简述行政权力的特征。

【答案】行政权力是政治权力的一种,既具有一般国家权力所表现出的合法性、强制性和普遍性等特点,又因为自身独特的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主要表现在:

(1)公共性。指行政权力的运作集中体现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活动,其目的在于提供公共物品、维护公共利益。

(2)手段性。行政权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从法理上讲,行政权力属于派生性的权力,是经公民政治授权或经立法权力委任之后产生的,必须执行赋予其权力的公民或国家立法机关的意志。

(3)自主性。指行政权力与其他国家权力和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的权利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相对于社会权力的独立性和相对于统治权力的独立性。

①行政权力相对于社会权力的自主性源自于其公共性。这是指行政权力所代表的利益,是独立于社会上各种单个的或集体形式存在的特殊利益之外的,公共政策应该免受个别势力的直接干顶。

②行政权力相对于统治权力的自主性,主要指在执行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功能时,必须保持社会公平,而不能偏向于某个强势集团。

(4)一元性。行政权力的一元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在一个国家内,拥有和行使行政权力的组织系统只能是一个。

②在一个国家的行政系统内部,只能存在一个权力中心,首长负责制是一般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原则。

③行政权力的一元性还表现在行政权力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不可逆性,即行政权力运行的单向性。行政权力的运行是从较高势能点出发的自上而下的线性运动过程。

(5)时效性。注重时效并非意味着单纯追求时间距离的长短,而是包括效率和效能两个方面。效能更加偏重于行政权力运行的结果和长期效应,时效的概念应该包括效能在内。时效性还涉及效率和民主的关系问题,一个国家的制度结构在保证行政权力时效性的同时,对于民主和公正的制度安排也不可偏废。

(6)膨胀性。行政权力的自我膨胀特性表现为两种情况:

①行政权力的自然增长。这是由行政权力的结构功能正向发展所决定,属正常状态;

②行政权力的恶性膨胀,属异常现象。

3. 行政权力行使的手段。

【答案】行政权力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靠特定的强制手段,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原则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行政权力行使的目的在于让行政客体服从行政主体。构成行政权力基础的各个方面是权力运行的重要资源。有了这些资源,行政权力的行使就拥有了各种相应的手段。

(1)权力压力。指行政主体会运用强制性权力基础,通过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力量,以威胁、限制和恫吓等形式,让行政客体在物理、生理和心理上小可或缺的需要遭到破坏,或处于危险境地,而行政客体要保证其自愿选择和行为的能力,又离不开这些需要。一般情况下,将施加压力的方式用于阻止人们的行为或行为倾向,比用来迫使人们按照给定方式行动更为有效。

(2)权力控制。指行政主体通过结构权力和制度权力资源,以行政法规、命令、指示、规定、章程、要求等形式,按照行政组织的层级结构明示,要求权力客体依主体的愿望行事。控制手段多用于让行政客体按照主体给定方式行动的情况下,是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所普遍采用的方式。

(3)权力操纵。指行政主体通过限制信息供应、进行信息误导或蒙蔽性宣传等手段,隐瞒或部分隐瞒事实真相及行动目的,从而影响权力客体,并使权力客体采取行动以满足权力主体的意愿。权力操纵的重要特征在于“隐秘性”。

(4)权力诱导。指行政主体通过呼吁或劝告,并提供相应的理由和诱因,促使行政客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经过自主思考或独立估量之后,接受行政主体的意见并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这种权力行使方式和行政权力本身的正当性密切相关。

4. 简述典范革命的背景和典范革命的理论。

【答案】(1)典范革命的背景

①20世纪60年代在当代发达国家的发展史上是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时期。以法国的“五月风暴”和美国的反越战运动和民权运动为标志,在这个时期里,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动荡,反对战争、反对种族歧视、反对不平等、反对政府,构成了那个时期的发达国家较为普遍

的社会图景。与此相联系,人们十分关注那些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和社会问题。

②与此同时,政府的官僚系统却表现出了太多的保守、消极、被动,太多的官样文章、衙门作风、墨守成规以及腐败,行政傲慢、无效能、无效率、行政帝国主义比比皆是。人们在问:我们的社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当这些问题变得愈来愈严重时,人们不能不问:“巨物”般的支配着巨额公共财政的政府正在干什么?70-80年代的经济滞涨,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社会危机感,进而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政府的合法性面临严峻的挑战。

③受到严重社会问题的激荡和推动,这个时期同时又是新观点、新学说层出不穷的时期。其中,最为引人注目地当属引发了关于社会科学再思考的典范和典范革命的理论。

(2)典范革命的理论

①典范又称典则、范式、典则规范,典范革命亦称范式转换。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从学术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关于典范或范式及其意义的概念。库恩支出:在科学的意义上,一个范式就是关于现实的一套较为系统的假设。这一套假设主要包括用以阐释和说明某一类现实的规则,而这些规则表现为人们的观察现实世界的观点、理念和基本价值判断标准。范式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好的范式的作用就在于其假设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现实的世界。但是,范式存在着许多的例外,而且,范式也并不解释它可能遇到的事实。在此意义上,范式旨在告诉人们“是什么”,而不回答“为什么”。

②塞缪尔·亨廷顿在阐释范式的作用时评论说:人们可以宣称只是根据具体的“客观

事实或“‘言的是非曲直”采取行动,但事实上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隐藏着一些假设、偏好和偏见,‘白们决定我们如何看待现实,留意子}么事实和怎样判断它们的重要性和价值”。这就是说,范式——即使是简化的,由于人们必须清楚地阐述理论或模式,并运用经过阐释的理论或模式来指导自身的行为,因此,对于人类的思想和行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范式的作用集中于:理顺和总结现实,理解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预期和预测未来的发展,从不重要的东西中区分出重要的东西,弄清我们应当选择那条道路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5. 简述行政伦理关系的内容。

【答案】行政伦理关系应该表现在以行政主体为核心形成的各种主体内部关系和主客体关系之中。具体划分,可包括如下:

(1)行政主体中个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每一个单个的人是行政主体的基本要素。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主体内部不同级别成员之间、不同岗位同事之间、不同族群同事之间、不同性别同事之间发生这样和那样的关系,包括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关系,都离不开伦理规范的调节。

②行政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行政主体不仅包括个人,而且也包括费人格化的行政组织。个人与分人格化的组织之间的伦理关系是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经常发生的,包括诚实与忠诚关系、自主与服从关系、权力与责任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贡献与地位关系等。这种关系的实质是行政人的价值判断。行政人把组织目标作为个人决定的价值前提,其显著特点是:组织的影响不仅使他去做某些具体的事情,还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