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816行政管理学之公共行政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行政忠诚
【答案】行政忠诚是指行政人员在执行国家意志的过程中忠于国家,严守机密的品德。忠于国家是和严守国家机密不可分割的,爱国主义是公务人员基本的职业规范,而国家行政要求有严格的工作制度,这是国家公务人员职业特点的体现。在日常公共事务当中,严守机密一般包括不该说的机密,绝对不说; 不该问的机密,绝对不问等十个方面。公务人员必须忠诚地维护国家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尽心尽力为国家工作。其是行政人员自我发展的实现前提,是行政组织有效运作的必备条件,也是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的强劲保障。
2. 权力制衡
【答案】权力制衡是指不同权力通过相互制约在行使过程中达到平衡,从而保证政体的稳定的状态。权力制衡是分权学说的理论要点之一。权力制衡的理论基础可以归结为两点:
①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②道德约束不了权力,权力只有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制衡在近代成为一种民主政治的法治原则。
3. 直线分权制
【答案】直线分权制是指把组织的一种职能或者生产程序的某一阶段或某一部分,相对独立出来,作为一个组织来看待的组织结构模式。直线分权制不是真正的分权管理,而是介于直线职能制与事业部制之间的一种管理组织模式。其优点在于:调动组织各部门的积极性; 解决组织规模过大不易管理的问题; 行政首长将部分权力分给下级职能部门或生产单位,减少了自己的行政事务,从而把精力集中到战略问题上来。其缺点在于:行政长官难以为生产单位制订的明确任务,造成考核上的困难; 各生产单位领导人难以了解企业的全貌,在信息沟通和决策权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在国家行政组织结构中,除某些大型公共建设项目需要外,通常较少采用。
4. 帕金森定律
【答案】帕金森定律是帕金森在对组织机构的无效活动进行调查和分析中提出的关于组织机构臃肿低效的形成原因的定律。该定律是由英国学者诺斯科特·帕金森于1957年在《帕金森定律——组织病态之研究》一书中提出。
帕金森在组织机构活动中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组织机构所完成的工作与工作人员的多少无关,管理层次的增加也与工作本身无关。他认为,造成这种事实的原因,是由一个规律性的动机所导致的,亦即“工作的增加只是为了填满完成这一工作时可资利用的时间”。这就是所谓的帕金森定
律。
帕金森定律的主要内容包括十条定律:①冗员增加原理; ②中间派决定; ③“鸡毛蒜皮定律”; ④无效率系数; ⑤人事遴选庸才; ⑥办公场所的豪华程度与机关的事业和效率成反比; ⑦“鸡尾酒会公式”; ⑧嫉妒症; ⑨财不露白:⑩退休混乱。
5. 层级化
【答案】层级化,又称纵向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按上下层级关系有序构成的形式。层级化要求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听从上级的指挥、领导和命令。其优点是:
①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
②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监督;
③在层级化下,组织目标明确,分工明确,工作程序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层级化是管理效率化的有力保证。
6. 公共危机
【答案】公共危机是一种非常态的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威胁性的,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害,引起了比较广泛的公众心理恐慌,破坏了正常的公共秩序和社会关系,危及了基本的社会价值准则的状态或事件。这种状态或事件包含四个要件:
①巨大的人员伤亡或巨大的财产损失;
②公众普遍的不安、担忧、紧张的心态;
③公共秩序失范、正常的社会关系被扭曲;
④信念和信任危机。
7. 行政人
【答案】行政人,又称为“行政人”假设,是指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基于“有限理性”而提出的一种人性假设理论,“行政人”理论假设的前提是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其追求的是满意化而不是最优化的决策。基于这一前提“行政人”理论认为,在行政体系当中,组织的价值观会取代个人的价值观,一般情况下的“经济人”也会被“行政人”所取代,“行政人”把组织目标作为个人决定的价值前提,把组织目标作为个人决定的价值前提。“行政人”的显著特点是:组织的影响不仅使他去做某此具体的事情,还使他养成了为实现组织目标与他人合作的习惯。相对于经纪人,行政人是比较现实的,追求决策的合理性,但又会在某种程度的合理性达成妥协。
8. 分权制
【答案】分权制,又称多兀制或分离制,是指将行政权力较多授予下级的一种组织体制。其特征表现为行政下级在其管辖权范围内、名义和实际上都享有主动采取行政措施的自主权,上级除负监督责任外不横加干涉,而由下级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其是。其优点是:分权制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因而容易收到因地制宜的功效,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民主精神、主体意识和工作热情;
缺点是:分权过甚,也可能破坏政令的统一,出现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现象,从而损害国家行政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功能。
9. 行政许可
【答案】行政许可是指行政行为主体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行政许可作不同的分类,一般分为:
①根据许可存续的时间不同,将行政许可分为永久的许可和附期限的许可;
②根据许可的程度不同,将行政许可分为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
③根据许可的范围不同,将许可分为一般性许可和特殊性许可。
10.民营化的双重目标
【答案】民营化的双重目标是指它既是一种政治学说,又是一种管理工具。一些选任的官员和社会团体是民营化的拥护者。民营化有着三重目的和效能,即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和改善政府与国民的关系。
二、简述题
11.简述行政行为的功能。
【答案】行政行为的功能是指行政行为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从总体上说,实施行政行为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职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保持社会的和谐,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从行政行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其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维护功能。维护功能是行政行为的首要功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①对内的维护功能。指行政行为主体通过实施行政行为,在社会中建立起大多数人拥护的、合理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作为各类社会组织和每个公民的行为准则,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维护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②对外的维护功能。指行政行为主体通过实施行政行为,在全社会强化国家安全意识和和责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使全体人民在一个稳定、安全、和平的环境下工作、生活。
(2)监管功能。指行政行为主体通过实施行为,对各种组织和每个人影响社会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使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得以保证。
(3)裁判功能。指行政行为主体通过实施行政行为,对不同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些争执和纠纷进行裁决。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又凌驾于社会之上,总以公正的面目出现,采取超然的立场,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所做出的裁决对于发生矛盾的双方都有权威性。其中,大部分冲突和矛盾都是由行政行为主体通过实施行政行为来裁决的。
(4)服务功能。服务功能是行政行为的基本功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①面向全社会的服务功能。指行政行为主体通过实施行政行为,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谋福利。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使人民的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包括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