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844行政管理学之公共行政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述题
1. 简述关于企业家政府的批评。
【答案】“企业家政府”概括了20世纪后20年关于改革政府或政府改革的基本的和主要的价值诉求。尽管“企业家政府”改革理论广泛受到了赞誉,但也不乏批评,并提示人们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根本不存在一个注定了要凌驾于其他价值或利益之上的价值或利益,即使是顾客取向的公共服务观也不例外。
(2)“政府是与众不同的”,因为政府被赋予了保证竞争性权力中心、个人权利保障、定期选举、联邦主义、分权等独特的宪法责任。
(3)除非人类不再需要国家,否则,试图把一个政府机构变成一个企业,并相应用利润或“盈亏底线”取代公共利益,只能是一种不现实的浪漫乌托邦。
(4)用企业家精神改革公营部门或从本质上在政府内部建立企业家动机固然诱人,但是,政府是否能像一个企业一样运行值得怀疑。
从现在的情况看,并不存在什么“重塑政府”或“政府再造”,已经发生的一切在本质上只是一场关于政府管理的改革,或许,称之为“政府管理革命”更为符合实际状况。
2. 简述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及其意义。
【答案】泰罗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源流,因而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管理理论是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总结的一套管理方法,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及其意义的具体内容如下: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①着眼于企业的基层管理。以企业的基层工人为出发点,泰罗提出了时间动作分析、工作定额制度、标准化管理、对工人进行职业培训和刺激性的差别工资一系列管理方法。
②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效率。他注重从技术分析的角度研究工人的工作方式、工作过程和工作协作,试图通过最合理最有效的组织配合,来达到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的目的。
③强调任务管理和职能主义。泰罗认为在管理过程中应当把计划与执行区分开来,并加强专业化职能人员在组织中的作用,建立组织的标准化、程序化的工作流程。这样既能增进组织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又可以改善工厂行政首脑处理“例外”事件的活力。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意义
①奠定了大型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迅速在工商企业界得到推广,进而引起各行各业,其中包括政府的广泛的重视和吸收应用。
②造就了一个管理阶层。科学管理思想和职能主义方法推动了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管理人员受所有者委托而“代理”进行经营管理,形成管理阶层。
③引发了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在实践中显示了有效性。进入20世纪以后,在资本主义生产经营中,从美国开始出现了影响全世界的“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成为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学术思潮和管理方式。
3. 行政权力的学说的演变。
【答案】(1)早期的分权学说
人们对于行政权力的认识最早发端于分权学说。一般认为是亚里士多德开了分权学说的先河。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机能:议事、执行和审判。早期分权学说所描述的执行权力属于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三权分立学说
近代意义上的分权学说是从洛克开始的。而集分权学说之大成、明确划分国家权力的是查理·孟德斯坞。他把国家权力划分为三种:立法权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行政权主要执行国家意志,司法权则主要在于保护民众的利益。
(3)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全面阐明了“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理论。古德诺认为,国家只有政治与行政两种权力。其中“正式与政策或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这种区分是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要求分不开的。一分法与二权分立相对应,它把行政权力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来看待,促成了行政科学的诞生,从而为对行政权力的专门研究奠定了基础。
(4)五权宪法学说
五权宪法将国家权力分作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和考试权五种。这是孙中山在总结西方历史并看到了三权分立的弊端之后,为克服行政权力膨胀趋势所提出的设想。
(5)议行合一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是统一的。法国巴黎公社首创了议行合一的先例。在议行合一的权力结构当中,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后世的社会主义国家比之巴黎公社虽然有所改变,分别设立行使立法权力的代表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的执行机关和行使司法权力的司法机关,但执行机关由代表机关产生,对代表机关负责,向代表机关报告工作,并接受代表机关的制约与监督。这从原则上讲仍属于议行合一。
(6)组织权力学说
这种学说把行政权力视为组织中的权力。组织权力普遍存在,其重要功能在于建立和维持特定的秩序。在组织权力学说倾向于把权力看成是一种结构现象,在组织权力学说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表现在对决策问题的重视。他们认为,行政权力不简单表现为纯粹的执行,决策同样是重要的基本功能。
4. 简述行政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答案】行政管理作为一种职业必须遵守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规范上看,行政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奉公。行政管理旨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务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就必须做到克己奉公。因此,必须坚持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从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出发,做到依法行政,秉公办事。秉公办事就是要按照公共利益原则和公共理性的要求,而不是按照个人关系和个人偏好去处理公共事务。
(2)守法。公共利益的原则是通过宪法和法律表现出来并加以维护的。因而遵守法律本身也是公共利益原则所决定的。具体的法规和纪律等作为国家法律的延伸和具体化,也是公务人员必须遵守的正式行为规则。守法的范围包括:遵守国家宪法和各项法律; 遵守有关公务人员特殊整体的各项法律法规; 遵守自己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规范要求; 遵守本人所处于的特定职位所必须的具体规范和规则。
(3)忠诚。指忠于国家,严守机密。爱国主义是公务人员基本的职业规范。公务人员必须忠诚地维护国家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尽心尽力为国家工作。国家行政权力是一个庞大的科层体系,其要求有严格的工作制度。忠于国家是和严守国家机密不可分割的,这是国家公务人员职业特点的体现。
(4)负责。指担负起某种任务或职责。从道德规范意义讲,负责主要是一种职业责任心和职业态度。包括忠于职守、勤政尽责、精通业务、笃司其职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行政伦理学的责任包括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两方面内容。行政职业道德中的主观责任,指公务人员从内心主观上认为应该担负的责任,主要包括忠诚、良心和认同等,与自己认为应该为之负责的事物相关。行政职业道德中的客观责任,指由制度和职业关系所客观决定的责任,主要包括公共义务和行政责仃,即为了公众利益所应当和必须负有的制度和社会方面的责任,与从外部强加的可能事物相关。
5. 简述行政行为的特点。
【答案】从行政行为的涵义和构成要素中可以看出,行政行为有以下特点:
(1)组织性
行政行为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根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组建的机关,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其工作人员是这种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机关的组成人员,其权利和义务也由法律授予。
(2)关联性
行政行为虽然是由不同的行政行为主体具体实施的,但由十行政行为体现的是国家行政机关的整体意志,因此,行政行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即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3)强制性
行政行为是行政行为主体代表国家实施的管理社会的行为,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其发生法律效力无须经过行政行为客体的同意。除非经权力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裁决或者有管辖权的法院判决其违法予以撤销,否则,就要假定行政行为具有合法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