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财经大学教育管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

【答案】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是对教职工的智力、体力劳动能力所进行的科学、合理的发掘、组织和使用,为充分实现学校目标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

2. 教育理论

【答案】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理性认识的成果,教育科学知识的总和。它与“教育实践”相对,表现为以独特的范畴、术语、逻辑,描述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特征或教育规律,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或行为规范。教育理论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各种基本操作程序、规则,以及各种教育流派等形态,有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之别。教育理论的特性主要有:①实践性。适应教育实践的需要,可从教育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来,又可指导、运用于教育实践,在新的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②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理论的内容和结构不同。一定的教育理论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教育实践具体能动的反映。③继承性。每个时代的教育理论都批判地吸收前人有价值的内容,是人类认识教育的共同结晶。

3. 学校领导体制

【答案】学校领导体制是指学校内部领导和管理的根本制度。它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领导和管理学校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及重要制度。中国公立学校的领导体制,一般由国家教育立法或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私人、集体或团体所办学校的领导体制,由办学机构根据不同情况,经主管领导部门批准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校领导体制几经变化,高等学校采用过以下几种领导体制:①校(院)长负责制; ②党委领导下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 ③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院)长为首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 ④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分工负责制。普通中小学采用过以上几种领导体制:①校务委员会制; ②校长负责制; ③党支部领导上的校长负责制; ④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⑤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二、简答题

4. 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是什么? 目前尚需从哪些方面去完善?

【答案】筹措教育经费的目的是为发展教育事业提供物质保障,其内容主要是解决教育经费的来源或者说教育经费由谁负担。

(1)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己基本上建立起了以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为主,发展校办产业,接受社会捐款,收取学费、杂费等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实施中,这种体制也为实现教育

经费逐年增长的目标,改善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上做出丁贡献。

(2)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筹措体制中尚需完善的问题

①如何在地方财政分权过程中不削弱中央政府的教育财政宏观调节能力;

②缩小各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差距;

③教育费附加征收的规范化;

④确定学费、杂费的合理标准,使其不违反群众的意愿和超出群众的负担水平。

5. 校本管理理论关于教育的假设是什么?

【答案】(1)校本管理的概念

校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运动中兴起的一种学校管理新潮流,其本质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自主管理。它强调教育的主管部门将其权力逐渐下放给学校,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主决策的空间,使学校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具体的情况来决定资源的分配、学校财政的预算、课程的设置、教科书的选择、学校人事决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从而达到变革学校己有的管理体系,优化学校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的目的。

(2)校本管理关于教育的假设

校本管理在管理理念上与传统的学校管理有很大的区别。校本管理是从学校自身需要出发的,所有的成员(包括学校董事会、督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都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决策权。它关于教育的假设是:

①教育目标多元化,这种多元化是植根于多元化的顾客预期之上的。

②复杂和变化的教育环境,教育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内部环境都是动态、变化的。

③有教育改革的需求,校本管理理论认为,学校不是完成游离于学校之外的行政权威所赋予的教育任务的工具,学校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有改革的动力和需求。

④以有效和协调为导向,校本管理理论遵循分权管理的原则,寻求效率和问题的解决。

⑤追求质量,校本管理要求提高学校绩效,达成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

6. 实施学校计划过程中的控制和协调要求各有哪些?

【答案】(1)控制及其要求

控制是学校管理者为保证实际上作与学校的计划相一致,或为使人们的行为遵循规范,所采取的监督和矫正等管理行为。它的目的是指出偏差,以便纠正错误,并防止重犯。它具有收敛性特征,即引导所有工作纳入规范轨道的功能。

对控制活动的要求如下:

①围绕目标和计划进行;

②建立严密的组织机构加以保证,明确各部门的和每个人的职责,这是控制得以明确、连续进行的组织基础;

③控制要及时,迅速发现问题并立即加以纠正;

④对待计划要有适度的灵活,内外部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对控制的目标和方式方法进行

合理的调整;

⑤控制措施要有一定的力度。

(2)协调及其要求

协调是为了完成计划和实现目标,对各项工作及各位人员的活动进行调节,使之同步,互为依托。协调的目的是要减少矛盾,把内耗降到最低的程度。

协调要遵循的原则如下:

①全员参与的原则。必须使所有人员都了解学校的目标、计划及与其他人员的工作关系,树立与他人配合工作是自己的职责而不是额外负担的观念,从而自觉、主动地搞好协调。

②有效沟通的原则。沟通是进行协调的基本手段。有效沟通,一是指要有效能,即能够达到所要达到的目标:二是指有效率,即能够迅速实现协调的目的。

③及时协调的原则。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就应该考虑各项工作会有什么协调关系,并提前拟订方案和措施。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管理者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保持警觉,一旦发现就以适当的方式迅速处理,不要等积累成山再采取行动。

④连续性原则。要追随工作的发展不断协调。

⑤直接接触的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者在协调各个部门或各个人员的上作关系时,一般情况下应与被防调者直接见面; 二是尽可能使几方被协调者直接见面。

7. 为什么现代教育行政管理要求法制化?

【答案】教育法是关于教育的法规,它是举办教育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依据和规范,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称,是国家法规的一部分,具有法的一般特征。教育法制化在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1)教育法保证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教育法建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借助教育法这个工具来建立、维护和发展统治阶级在教育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并通过对教育领域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形成良好的教育秩序,从而顺利地实现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2)教育法保证必要的教育行政管理秩序

教育法的建立,可以使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依照法律规定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利、义务、利益,从而使它们各自的职能获得正常的发挥,使彼此间的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进而使整个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得以有效地运转。

(3)教育法加强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稳定性

教育法具有法的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强制性和稳定性。运用教育法进行教育行政管理,有助于把符合客观规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方法、形式规范化、条文化,把它明确固定下来,并严格加以执行,从而可以大大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稳定性。

(4)教育法促进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功效

提高管理活动的效率,增加管理系统的功效是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正确地运用教育法,可以提高教育管理活动的效率,增加教育行政系统的功效,促进教育行政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