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财经大学教育管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师专业化

【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它的基本内容包括:①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②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③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④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 劳动力价值

【答案】是指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包括: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③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价值取决于一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维持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数量、构成是不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中,教育和训练费用所占比重在增大。

3. 非正式组织

【答案】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与“正式组织”相对。典型的非正式组织,如单位内的同乡、同学,棋友、牌友、球友等形成的小圈子。非正式组织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领导”,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非正式组织的划分,一般可以从“安全性”和“紧密度”两方面来考察。非正式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人们追求一种在正式组织内无法达到的感情需求的满足。

二、简答题

4. 传统组织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 这种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1)传统组织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很多,如韦伯、泰罗、古利克厄威克、穆尼和雷利等人。

(2)传统组织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①这种组织管理理论是和行为科学学派相对而言的,其中心思想和特征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组织理论。

②它把组织看成是个封闭系统,把组织管理的重点放在组织的内部,着重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已有资源,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更多的产品,获得更大的利润。

③传统的组织理论重视工作和物,而忽视人; 重视基层操作,而忽视高层发展战略管理; 重视人的物质经济要求,忽视人的社会心理需求。

④传统组织理论在加强组织内部的工作管理方面有一些原则和管理方法,诸如分工原则、专业化原则、统一指挥原则、行为的制度化原则和控制幅度原则等,以及要完成工作任务还要依靠权力、严格规章制度和依靠上层管理者的决策及个人作用。这种传统组织理论是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

5. 简述学校公共关系活动的原则。

【答案】学校公共关系是在借鉴一般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学校与其内部和外部公众之间有计划、有系统的双向沟通的过程。学校公共关系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激发公众对学校角色及目标的更好理解,并努力完成学校的任务。其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重社会整体效益、公众利益第一的原则

学校作为一个社会行为的主体,受自己利益的驱动,但它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以整个社会利益为木,使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2)开门办学,要注重双向交流的原则

公共关系强调沟通的双向性和管理的透明度。管理者要向教职工提要求,检查他们的工作,同时也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向他们汇报管理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校内与校外、领导与下属之间认同,达到相互理解和支持,有利于形成工作的合力。

(3)搞好公共关系人人有责的原则

公共关系是一项持久而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学校的每项工作和每个人的表现都在不同程度上关系到组织的形象,公众通过观察和了解对学校产生某些印象。因此,学校公共关系不仅是几位学校领导或公共关系人员的事,而且需要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创造学校的良好形象。

(4)从内部做起的原则

公共关系是一件扎扎实实的塑造组织形象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花架子。学校良好的形象首先要以出色的工作成绩和良好的组织气氛作基础。只有这些基本工作做好厂,才会赢得内、外部公众的信任和尊重,其他公共关系活动才有“资本”和雄厚的组织基础。

(5)从平时做起的原则

学校与公众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靠平日的积累,不可能一腻而就。因为良好的公共关系的基础是当事者双方的互相信任,而这种信任的关系要在真诚互助的交往过程中才能建立起来。即使己经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如果疏于联络,双方也会逐渐冷淡,信任程度就会衰减。从实用的角度看,公共关系是“慢功”,它发挥作用的机制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学校工作中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料的事件,这类事件的特点常常是与许多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原来的学校工作的局外人会变为局内人,“边缘公众”会变为“中心公众”,“次要公众”会变为“主要公众”,这时需要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帮助解诀问题,所以公共关系活动实际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战略行

动,要把需要建立的关系想在前面,联络工作做在前面,并能根据情况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6. 简述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人力资本的概念是美国的沃尔什首先提出的,并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先给予阐释而获得特定的含义。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相对应,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人力资本的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理论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素质。这一理论批评了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马尔萨斯等人只重视土地和人口数量的作用,看不到人口质量的经济价值,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口的质量。

(2)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3)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第一,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投资是使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投资。第二,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投资。因为各国人口的先天素质和潜在能力基本上是均衡的,或者说是相近似的,但是后天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却是有差别的。第三,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更有利,会带来更多的利润。

(4)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

(5)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率的测算相同。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

7. 什么是教育政策,教育政策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答案】(1)教育政策的含义

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种类型,是指为了解决教育领域所产生的公共问题,政党、立法机构、政府等所制定的教育方针、行动纲领、教育法规、条令条例等多种行为规范和活动过程的总称,是对教育土作的目的、策略和途径的总体规定。教育政策的实质是对全社会内的教育资源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

(2)教育政策过程的环节

①教育问题的感知

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而教育却不能及时满足社会和人发展的新需求; 第二,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教育的运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偏差或障碍,以至于影响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社会发展,这时,教育问题就会被社会公众所感知,人们就会提出解决教育问题的要求。

②教育政策问题的确认与议程建立

教育政策的基本功能就是解决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但只有那些比较紧迫的或可能造成长期负面影响的教育问题才能进入政党、政府议事日程成为教育政策问题。这时,政党和政府才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