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税务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税式支出
【答案】税式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对经济、社会的某些特定领域施加影响, 通过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 把本届政府财政的一部分收入让渡给纳税人的间接支出。税式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支出。其一般形式有税收减免、纳税扣除、税收豁免、税收抵免、延期纳税、优惠税率、加速折旧等。
2. 行为税
【答案】行为税是指以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国家通过对这种特定行为的征税, 来这到特定的调节目的, 它是为达到特定目的服务的, 是国家运用税收杠杆作用的体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和政策意图不同, 行为税税种的设置和征收应是一个动态的、适时调整的过程。
二、简答题
3. 说明现代西方税收原则的主要内容。
【答案】现代西方税收原则, 又称20世纪以来的税收原则, 即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稳定原则。
(1)公平原则, 是指政府征税要使每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 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①公平包括两层含义:横向公平、纵向公平。
a. 横向公平是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相同数额的税收, 即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 税收不应是有差别的,
b. 纵向公平是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 即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
②要使税收既要做到横向公平, 又保证纵向公平, 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确定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税收是否公平。对此, 西方经济学界存在着两种主张:
a. 收益原则, 纳税人纳多少税应根据各个人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的多少来确定。这条原则只能解决有关税收公平的一部分问题, 而不能解决有关税收公平的所有问题。
b. 支付能力原则, 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对如何测度纳税能力, 主要有客观说和主观说两大派观点。
客观说主张以纳税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测度其纳税能力的标准, 具体分为收入、财产和支出三种尺度。
主观说主张以纳税人因纳税而感受的牺牲程度大小作为测定其纳税能力的尺度, 机体分为均
等牺牲、比例牺牲和最小牺牲几种尺度。
(2)效率原则, 是指政府课税必须使社会所承受的非税款负担为最小, 即以较少的税收成本换取较多的税收收入。征税给社会带来的非税款负担包括:税收的超额负担;称征纳费用。税收的效率也因此分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和税收本身的效率(即税收的行政效率)两个方面。
①税收的经济效率, 是指税收对经济资源配置、经济机制运行的消极影响越小越好。超额负担越小, 税收的经济效率就越高。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不可能限于征税数额本身而保持“中性”, 也就是说, 税收超额负担的发生通常不可避免。因此, 倡导税收中性的实际意义在于:尽可能减少税收对经济的干扰作用“度”, 尽量压低因征税而使纳税人或社会承受的超额负担“量”。
②税收的行政效率, 是指以较少的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换取较多的税收收入。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越小, 税收的行政效率就越高, 反之, 税收的行政效率就越低。
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一方面要求政府在管理支出上力求最小, 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税务, 防止税务人员贪污舞弊, 以节约征管费用;另一方面, 征税也必须使私人部门的执行费用最少, 这就要求简化税制, 尽量给纳税人以方便, 以减少时间和精力上的支出, 同时也可减少纳税人逃税的企图和机会。
(3)稳定原则, 是指在经济发展产生波动时, 运用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引导经济趋于稳定。稳定原则主要是基于凯恩斯主义强化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具体来说, 税收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达到经济稳定:
①内在稳定器作用
内在稳定器作用是指税收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自动发生增减变化, 从而对经济的波动发挥自动抵消作用。它是依靠税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机制, 自行发挥作用, 以达到稳定经济的效果。累进所得税制度具有这种自动调节总需求的内在稳定机制。
②相机决策作用
相机决策作用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 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税收措施, 以消除经济波动, 谋求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稳定增长。
4. 简述税收风险的主要表现和特征。
【答案】(1)税收风险的表现:
①税收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増长不匹配
税收收入与国民经济关系密切, 税收收入的增长趋势应当与国民经济相匹配。税收的过慢增长和过快増长都是不健康的, 都意味着税收风险的存在。
②有些税收征管制度不够规范
a. 税收流失严重。由于地下经济的存在, 加上税收征管不力, 造成税收流失严重。
b. 税收虚收不容忽视。由于我国现行税收征管体制的某些制度安排, 也会导致税收虚收。 ③税制结构分散性指标过高与纳税人集中度过高并存
a. 税制结构分散性指标过高
分散性指标反映由多个小税种筹集的税收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小税种数量的增加不仅意味着税收成本的增加, 而且意味着资源的浪费。因此, 有效税制在具备高集中性指标的同时, 还必须把只产生小额收入的小税种数量保持在最低限度。
b. 纳税人集中度过高
大企业税收集中度高, 同时, 大企业的税收管理也普遍具有经营范围广泛、涉税事项复杂、有良好遵从意愿但系统性风险大等特点, 对税收管理与服务的要求较高。
④我国政府收入形式不规范。
在我国, 大量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等非规范收入形式的存在, 加大了我国经济体制中的税收风险。
⑤税收政策风险
a. 在组织税收收入的过程中, 当政府试图利用税收政策调控经济时, 也可能会产生税收风险。 b. 税收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 由于政策制定的偏差、时机选择的失误、政策传导的时滞等因素, 都可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招致税收风险。
(2)税收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①从属性:税收风险是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具有明显的从属性。
②隐蔽性:税收依托国家政治强权, 因而其中蕴涵的风险往往容易被忽视。只有当这种危害性超过了国民经济的承受力时, 税收风险才会显现出来, 并进而演变成财政风险甚至财政危机。
③累积性:只有当税收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 超过某个临界点, 才会引发财政危机, 导致社会动荡。
④危害性:税收风险由于其隐蔽性, 危害易被低估。税收风险一旦爆发, 具有极强的危害性, 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5. 什么是商品劳务课税?与其他课税制度相比, 它有哪些显著特征?
【答案】商品劳务课税是指以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取得的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 也称销售税或流转税。
(1)商品劳务税的含义
商品劳务税是对商品销售收入或劳务营业收入的课税, 因此, 商品劳务课税与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直接相关。按照商品劳务课税与商品劳务价格的关系, 商品劳务课税可分:
①价内税, 即税额内含于商品劳务价格之中的课税, 如消费税和营业税。
②价外税, 税额附加在商品劳务价格之外的课税, 如增值税。
(2)商品劳务课税的特征
①商品劳务课税与商品劳务的交易活动密切相关
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是商品劳务课税的前提, 交易的性质、范围、规模和结构决定着商品劳务课税的性质、范围、规模和结构。
②商品劳务课税的税基广泛, 税源可靠, 税收负担普遍、中性
a. 主体税种(如増值税)的税负不因交易的性质、内容、规模等的不同而有差别, 税收负担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