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税收学之税收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税收预测
【答案】税收预测, 又称税收收入预测, 是指在一定经济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经济和税收收入历年统计资料,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定量的方法, 对未来税收收入总量和结构等发展趋势所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推测。税收预测研究的是税收发展前景在数量方面规律性的体现。要进行税收预测, 就要充分掌握影响税收收入变动的因素和历史资料, 运用统计方法、数学方法, 经过推理和计算, 对未来税收收入的前景做出比较肯定的判断。
2. 综合个人所得税制
【答案】综合个人所得税制也称为一般所得税制, 是指对纳税人的各项应税所得综合征税的一种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充分考虑了纳税人的总体负担能力, 较好地体现了量能课税的原则, 一般适用累进税率征收。由于汇总了纳税人各方面的所得, 就需要用申报法来征收。这种税制管理难度大, 管理成本高, 需要具备较先进的征管技术, 尤其是需要普遍采用计算机对个人收入进行监控和管理, 也需要纳税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纳税意识。
二、简答题
3. 简述增加公共产品后经济资源配置的平衡变化及其政策意义。
【答案】公共产品是由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用的产品或劳务, 是指专门用于满足维系整个
社会群体共同需要的用途的产品或劳务。公共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
(1)増加公共产品后经济资源配置的平衡发生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提供私人物品满足个人需要, 是通过价格机制经由民间部门的资源配置实现的, 而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只能通过特定的预算安排或政治程序经由财政的资源配置来实现, 这样, 资源配置的组合就在民间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进行。增加公共产品后经济资源配置的平衡是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
用Z 表示社会总资源, X 表示民间部门配置的资源, Y 表示财政部门配置的资源, 则Z=X+Y。从图可知, 资源配置存在各种比例的组合[]。
①如果公众期望的配合点在A 点, 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又恰好落在A 点, 此时, 便达成了一项社会均衡的资源配置, 公众的个人需求与社会公共需求在A 点上均可获得满足。
②如果公众期望的组合点在A 点, 而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在B 点或C 点上, 则预示着公众的期望未能实现, 社会资源的配置处在非均衡点上。因此, 若要财政决策符合公众意愿必须选择在A 点的社会资源配置组合。
图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
(2)増加公共产品的政策意义:
①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通过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 能够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克服市场经济缺陷, 实现社会供需平衡经济稳定。
②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满足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
③在财政实践中, 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 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这种稳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熨平经济危机, 减少市场经济动荡, 实现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4. 分析我国的税收增长趋势并说明其内在原因。
【答案】(1)我国税收增长趋势分析
(1)绝对值角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税收收入增长迅猛, 从1950年的不足50亿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近9万亿元, 增长了1800多倍。税收收入总趋势是不断增长, 但是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
(2)相对值角度
①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变化
由改革开放前, 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平均不到50%, 逐步发展到由税收与企业收入并重, 最后形成以税收为主的财政收入体制。
②在我国GDP 中的比重变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税收收入比重从1996年开始稳步上升, 2013年已经达到了21%。
(2)中国税收增长趋势的内在原因包括:
①经济因素
a. 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三大产业税负能力和税收贡献不同, 我国频繁运用税收政策引导, 致使轻税行业在GDP 比重不断下降。
b. 经济増长影响的时滞性:从经济增长转换为税收增长需要一定的时滞, 在当年税收增长中可能包括前一时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②制度因素分析
a. 统计规范制约的影响:外贸进口应作为宏观经济增长的减项, 而会产生大量税收收入増加;出
口退税不从税收收入中扣除, 导致税收收入“虚增”。
b. 税收制度设计的原因:税制本身造成税收与GDP 背离, 如定额税;以财产原值为基础的财产税, 不与经济同步增长。
c. 先征后返等税收优惠政策:只要税款缴入国库, 无论是否退还均形成税收收入, 已退税款形成的税收收入具有“虚假性”, 导致税收收入“虚增”。
d. 口径因素:GDP 的核算口径是权责发生制, 税收收入的核算原则是实际收付制。
e. 其他制度原因: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的相对水平影响着税收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 非税收入大规模下降, 必然导致税收收入激增。
③管理因素分析
管理因素对税收増长的影响主要是税务管理部门通过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带动税收收入的增长。
5. 如何理解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
【答案】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对市场机制形成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进行的调节。
(1)按照市场机制决定的产权制度原则是谁投资谁受益;按照市场机制决定的分配制度原则是多劳多得。两项原则均体现了市场效率优先的基本思想。但是, 两项原则又会导致劳动者个人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 影响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为此, 政府应运用税收等手段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过大差距, 使收入差距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2)图为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差距过大效应的示意图, 横坐标表示人口分布百分比, 纵坐标表示收入分布百分比。正方形的对角线称作绝对平均曲线, 在这条线上任意一点上所对应的人口分布百分比恰恰是与收入分布相同的百分比数字, 说明占人口多大百分比的人群获得社会全部收入同样百分比的收入。如在绝对平均曲线上选择与横坐标占人口40%的比值相对应的点, 在纵坐标上就会与占收入40%的点相对应。这就是说, 每个个人获得的收入是一样的。但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 在任何一个社会, 人们的收入都不可能完全一样, 这样现实收入分布曲线只能是向下弯曲的弧形曲线。
图税收调节个人收入效应示意图
在现实收入分布曲线上0~20%的人口属于低收入阶层(20%的人口获得全社会收入总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