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硕士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民的选择》

【答案】《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这次调查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所以又称“伊里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在总统大选中的传播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显著,由此还提出了著名的“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该研究直接否定了“子弹论”,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

2. 恐惧诉求

【答案】恐惧诉求又称“警种效果”,是指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①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 ②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 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3. 监督批评权

【答案】监督批评权是指公众对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一项权利。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传播内容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因此,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四种:

①个人的信息反馈;

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③诉诸于法律手段;

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4. 大众

【答案】大众(mass )是指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是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大众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也不同于群集和公众。大众的卞要特点有:①规模的巨大性; ②分散性和异质性:③匿名性; ④流动性; ⑤无组织性; ⑥同质性。

二、论述题

5. 传播模式经历了从直线模式、循环模式到系统模式等变化过程,请从传播模式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传播思想的变迁与进步。

【答案】模式是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对客观事物内外部机制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模式是相应现实事物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是对相应理论的一种解释和素描。因此,传播模式的发展变化印证了传播思想的变迁和进步:

(1)直线模式与线性传播思想

直线模式或称“5W' ,模式、拉斯韦尔程式。这“5W' ,分别是仍。(谁)、Sayswhat (说了什么)、工nwhich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whom (向谁说)、Withwhateffect (有什么效果)。拉斯韦尔程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地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虽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也忽略了社会环境对传播的影响。

(2)循环模式下的传播思想

认识到直线模式的局限性,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受C.E. 奥斯古德观点的启发,提出了传播“循环模式”。该模式与直线模式有明显的不同点在于:①该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②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该模式的不足在于:首先,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的关系中,与传播实际情况不符; 其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大众传播的过程。在此模式下的传播思想引入了反馈的概念,把传播看成一个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受众的地位及其能动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得以重视,但仍然未能认识到传播过程中社会背景的制约。

(3)系统模式对社会背景的考量

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只考察微观单一的传播过程,并不能揭示社会传播的总体面貌。1959年美国的赖利夫妇提出了传播系统模式,告诉人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系统传播的本质特占.

①从事传播的双方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的内在活动形成人内传播; ②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③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④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从系统模式中可以看到社会传播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各种系统,每个系统既相对独立,又与其他系统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既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又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系统传播模式把传播放入一个宏观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并视之为整个社会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传播制度环境和媒介规范理论研究得以重视,丰富了传播思想。

归纳而言,从直线模式、循环模式到系统模式,对传播过程的认识经历了从单向、孤立、封

闭到双向、多元联系、开放的过程,是传播学由微观视角向宏观视角发展、逐渐摆脱简单化的过程。在系统模式下,对传播的研究必须综合考虑微观的和宏观的各种要素,在一个复杂多元的视角下考察人类的传播活动和传播系统的运行,体现了传播过程模式研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同时也体现了大众传播思想的不断变迁与进步。

6. 在关于传闻的三个要素“重要性、模棱度、批判能力”(importance ; ambiguity ; criticalability )中,大众传媒在哪两个要素上可以发挥作用以抑止传闻的进一步蔓延? 宜采取哪些传媒的工作方式来引导舆论?

【答案】流言(传闻)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如下公式:

流言一事件的重要程度X 事情的模棱度/批判能力

如果传播的内容对传播者很重要,涉及很大的切身利益,同时,传播者对其的了解又很不清晰,那么,越是重要,越模糊,传播速度越快越广; 公众对所传播的事情了解得越清晰,或具有批判理性,能够辨别,那么,流言的传播就会遇到阻力。

在这个公式里,流言内容的重要性一般是难以变更的,因为通常是客观存在的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关于事情的清晰程度是可以改变的,公众对事情的理性认识也可以提高。大众传媒在进行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应在模棱度和批判能力两个方面加以改变。具体而言应采取以下工作方式:

(1)公开真实的情况,减少信息的模棱度。

“谣言止于公开”,在流言蔓延的社会环境下,大众传播媒介应充分发挥社会监测的功能,及时、真实地向公众报告与他们利益相关的信息,哪怕这些信息是不令人愉快的,这可能会暂时造成恐慌,但它也能够调动全体人共同参与,克服危机。而隐瞒和‘谎报信息,即使目的是为了人们不惶恐,但效果恰恰相反,会带来社会恶性循环的混乱,因为人们没有了可以信赖的信息渠道,长久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恐惧。

(2)提供相关问题的科学解释,增强公众批判能力。

大众传播媒介在流言四起的环境中应以理性的思维和态度,利用自身的优势,提供相关间题的专业解释和科学看法,引导公众,提高公众的科学认识和理性意识,使公众对事情有正确

的认识,这样公众也就更容易抵制不真实的传闻,避免无谓的恐慌。

三、简答题

7. 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及其操作步骤。

【答案】(1)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作为一种实证方法,内容分析是与具有一定客观性的调查程序联系在一起的。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分析的定义,这些定义大多强调了内容分析的以下三个特点:

①客观性一一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②系统性一一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③普遍性一一内容分析应该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