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新闻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目录

2016年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新闻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一) . 2 2016年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新闻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二) . 7 2016年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新闻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三) 11 2016年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新闻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内部复习题及答案(四) 16 2016年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新闻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五) 20

一、名词解释

1. 拉扎斯菲尔德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是奥地利裔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选举研究学者,传播学学科奠基人之一,与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并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他在社会学上最有影响的成就首推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他重视社会调查方法,讲究严格的社会统计程序和操作化过程,强调精确的定量测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他是民意测验中采纳社会调查方法的首创者,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他的一系列应用研究,推进和提高了美国和欧洲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发展与质量。其著作有《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维》、《选民抉择》、《定性分析》和《应用社会学导论》等。

2. 意义

【答案】意义是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的范畴涵盖了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意义是普遍存在的,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也就是意义的交流。意义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意义本身是抽象的、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因此,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3. 刻板印象

【答案】刻板印象是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又称刻板成见,这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版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板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4. 非语言符号

【答案】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虽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非语言符号同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国学者L. 伯德惠斯特尔估计,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也提出了一个公式来说明非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

二、简答题

5. 什么叫知沟假说? 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检验该假说?

【答案】(1)知沟假说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得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这个假设叫做知沟假说。知沟假说主要适用于有广泛吸引力的公共事务和科技新闻,它不一定适用于股市行情、社会新闻、体育及园艺等面向特定受众的话题。这里所说的知识并不是指专业性的或高深的知识,而是对大众传播中报道的普通信息的知晓。

(2)知沟假说的检验

知沟假说操作性的定义至少可以表达为以下两种方式:

①经过一段时间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从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里获取知识的速度快,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获得知识的速度慢。

②在某一个时间点,媒体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的获取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高,而报道量较少的话题,知识的获取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低。

这样可以通过两种思路来证明知沟假说:一是纵贯研究,对比社会经济地位高低两个群体在一段时间里知识的增长速度; 二是横剖研究,研究某一点上报道量多少对不同群体的知识增长量的影响。

6. 请阐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答案】(1)新闻与舆论的含义

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②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2)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①新闻与舆论的区别

a. 新闻是媒体发布的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b. 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 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c.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 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②新闻与舆论的联系

a. 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

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媒介因自身的特性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构成了它与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

b. 新闻反映并代表舆论。

第一,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第二,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

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第三,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c. 新闻引发舆论。

第一,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一一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第二,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d. 新闻引导舆论。

第一,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己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

第二,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新闻媒介通过隐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住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

三、论述分析题

7. 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主体带来了怎么样的变化? 对新闻职业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1)新闻传播主体,是指发出或传播信息的组织或人,现在媒介模式下,主要指媒体组织,既新闻媒体(资产)的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以及新闻工作者,如记者、编辑。

(2)新媒体的发展模糊了原来传受双方截然分明的角色,改变了新闻传播媒介的传统格局,新闻的采制方式、刊播方式和收受使用方式,集中体现是“公民新闻”,它打破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报道满足了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

(3)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职业带来的最大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民记者”的崛起,二是职业新闻工作者需要提高自己适应新媒体工作环境的能力,三是传媒产业的转型。首先,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微博、播客、晒客等网民分享平台和众多社会化网络发展壮大,为公民记者的出现提供平台。“公民记者’夕,又叫民间记者、草根记者,他们不是职业新闻工作人员,往往只是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的普通人。由于公民记者往往身处新闻现场,他们能够将新闻第一线的真实情况及时地通过新媒体设备告知公众,因而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其次,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虽然越来越多的原创性新闻来自民间新闻传播者,但职业新闻工作者仍然是一定社会新闻图景或新闻符号世界主要的、直接的建构者。面对公民记者崛起的挑战,职业新闻工作者应该提高自己适应新媒体工作环境的能力,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成为精通文字、图片、视频、新媒体技术等各方面新闻工作的全能型、复合型新闻记者。同时职业新闻记者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自身的一贯优势,即对新闻的真实、准确、深度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