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暨南大学财政学(含中国税制)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现代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答案】(1)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的波动幅度的机制,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无须借助外力而自动地发挥稳定作用。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作用是通过财政收入、支出两方面发挥作用的。从财政收入力面来看,当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相应地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税收减少导致总需求增加,因而将会促使经济回升; 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失业率下降,收入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从而起到抑制经济繁荣的作用。从财政支出方面来看,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具有自发稳定作用。
(2)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税收的自动稳定效应,税收体系,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顶算是平衡的,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产出就会减少,这时税收收入也会自动下降; 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而使预算赤字发生,这种赤字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力量,会“自动”地抑制国民产出的继续下滑。
②公共支出的自动稳定效应,对个人的转移支付支出是普遍的“自动稳定器”。转移支付支出,是指政府为维持居民的最低必要生活水平而提供的失业救济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福利性支出。当国民经济出现衰退时,就会有一大批居民享有失业救济金和低保收入,从而可以使总需求不至于猛然下降; 当经济繁荣来临时,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政府就可以停止失业救济和低保支出,从而可以抑制总需求的过旺。
2. 思考预算法修订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
【答案】预算法修订将主要致力于解决三大问题:预算统一的完整性、预算执行的严格规范性和预算监督的严肃有效性。当前,新版修订草案还有待进一步讨论和协商,如果我们扼要地摆一摆讨论中提出的各种主要意见、建议和争论,那么,就足以窥见预算法修改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到修训一预算法的某些线索和启示。
(1)关于修订稿中有关立法宗旨问题。修订稿立法宗旨条款与原预算法完全相同,具体表述为:“为了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有人认为,修订稿必须突出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本源、人民通过其代表机构来管理政府这一宪法基本精神。
(2)关于预算权的合理配置问题。预算法是预算权力配置法,而不是经济资源配置法。不仅涉及政府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而且涉及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因此
首先要合理权衡人民代表大会的预决算审批权、政府的预算执行权和公众的预算监督权,同时也要明确规定各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这应是预算法的核心问题。
(3)关于顶算管理级次问题。我国结合分级分税财政体制的要求,预算管理逐步实行省管县的制度,并明确取消乡级预算,这样,实际上预算管理是实行中央、省、市(县)三级分级管理体制。因此,预算法的修改则存在一个如何协调实际上的三级预算体制与五级政权结构的矛盾问题。
(4)关于国家预算的公开、透明问题。预算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是公民和人大履行职责的前提条件,而原预算法对预算信息公开和透明未做任何规定。200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时代。目前的预算透明度即使按低标准来衡量,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预算法的修改必须在条款中明确规定预算公开的时间、内容、方式等各环节的法律底线,基本原则是要满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公民在预算全过程中有效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的信息需要。
(5)关于预算监督的严肃有效性问题,也就是从法律上切实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预算的监督权问题。原预算法中政府行政部门在预算全过程中的权力偏大,而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审权和监督权没有足够的法律保障,因而预算法修订的关键是要看各级人大在预算过程中的权力和能力能否得到应有的法律保障。必须明确人大在预算全过程中的各种权力及其实现的方法和渠道,比如预算编制的修正权、预算调整的审批权、违反预算法的惩罚权等等。
(6)关于预算执行的严格规范性问题。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是预算管理监督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我国日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般在3月召开,国家顶算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查批准,才具法律效力,才能执行预算,这就出现预算执行在前,预算批准在后的不正常现象,影响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因此,预算法修订必须解决预算执行与预算批准时间的矛盾问题。
(7)关于预算的统一完整性问题。当前我国的全部财政收支是由预算内和预算外两大块组成,预算外主要是五项社会保障基金和政府性基金,2010年预算外相当于预算内的65.5%。目前对预算外收入(支出)在管理上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而在财政统计上仍未统一在财政收入(支出)之内,在提交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报告中也只是收支的几个大数,仍未按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科日》反映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在顶算法修订中,应当对预算的统一完整性概念做出明确的解释,并纳入严格预算监督范围。
(8)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原预算法允许中央财政发行建设性国债,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但事实上,我国早己存在地方政府债务,日
2011年10月17日财政部已经颁布,前已经达到相当规模。《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
允许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四省市进行试点,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内,自行组织发行本省(市)政府债券的发债机制。预算法修训一稿应对地方政府发债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此外,分税制及转移支付的完善,编制部门预算及实行集中收付制度预算管理改革等等,也都应构成预算法修订的课题。
3. 试述造成财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答案】财政收支正好相等是偶然的,财政不平衡具有必然性。造成财政不平衡的原因很多,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制度原因; 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1)外部冲击。外部冲击指对一国国民收入有很大影响,但本国不能左右的外部事件。它是来自国际的影响因素,是不可控变量。比如,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外债成本的变动、国外援助规模的变动等,都会影响本国财政的收支状况。
(2)无弹性税制。税收的收入弹性小于1的税制称为无弹性税制。在无弹性税制情况下,随着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税收收入占GDP 的比率无疑会下降,而财政支出一般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要增加。所以,相对减少的税收收入与绝对增加的财政支出不相匹配,最终导致财政不平衡,或继续增加财政赤字规模。
(3)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影响财政平衡与否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甚至是主导地位,而且来自国有企业的财政收入在财政收入总额中占很高的比重。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的平衡状况。
(4)意外事件。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比如某地发生强烈地震或闹水荒旱灾),增支减收之事是合情合理的,当年财政甚至以后年度的财政平衡与否都要受到影响。
4. 试述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
【答案】政府投资的特点,决定了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不同于私人部门投资,而且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取决于政府在不同时期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
政府投资的主要标准有以下几项: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人化的投资项目。
(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它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资本一劳动力比率越高,说明资本技术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因此,这种标准是强调政府应着重投资于资本密集型项目。
(3)就业创造标准,它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的项目。
5. 试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案】(1)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a. 保险覆盖范围
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包括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其职工都必须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称为基本养老保险。
b. 保险费用筹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