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财经大学西方财政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论我国财政收入结构。

【答案】(1)财政收入结构是指财政收入的构成以及各个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财政收入结构分析建立在财政收入分类的基础上,即包括财政收入方式的分析,也包括财政收入来源的分析。对财政收入进行结构分析,有助于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各种因素,有利于正确处理组织财政收入过程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定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途径。

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有税收和非税收入两个部分组成,来源结构有价值构成、所有制构成和部门构成三个部分组成,此外还有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其产生是随着分税制的产生而产生的。

(2)我国的财政收入结构现状

①我国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比重依然偏高。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体,我国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90%左右,非税收入10%。而印度尼西、泰国超过10%,美国、英国和阿根廷不到10%。虽然从统计上看,我国非税收入只有10%左右,但一部分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未反映在统计报表中。据有关部门估计,这一部分收入不低于现行财政收入的5%。这样,整个非税收入就超过了15%,比重显然偏高。

②所得税比重仍然偏低。发达国家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越大,流转税所占比重越小。我国虽然确立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目标,但实际上,流转税占税收总额的60%,所得税仅占20%,与发达国家正好相反。这样的税制结构必然带来以下问题:

a. 对个别税种的严重依赖加剧了国家财政收入波动的风险;

b. 具有“自动稳定器”之称的所得税尤其是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总额的比重过低,削弱了税收的自动稳定功能;

c. 作为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个人所得税比重过低,不利于收入的公平分配,致使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扩大。

(3)优化我国财政收入结构的对策建议

优化我国的财政收入结构是保证国家职能实现的需要,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首先,优化农业税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其次,严格来说,现行财产税仅包括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应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同时财政收入结构的优化要保证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至少不降低,否则,财政收入结构的优化就失去了意义。

①调整税收与非税收入结构。

②提高所得税和财产税比重。

a. 开征社会保障税和资本利得税;

b. 开征遗产赠与税;

c. 年内赠与的财产征税,不考虑遗产的分配力一向,这样有利于税源监控,也有利于降低税收征管成本。

③整合城市房地产税、房产税,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

④开征空地税。

2. 什么是税收“中性”,体现税收“中性”原则,是否意味着可以忽视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

【答案】(1)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

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

①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

②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2)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忽视或取消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

以增值税为例,一般将增值税视为一种中性税收,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也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但增值税并不是一种纯中性税收,理由如下:

①增值税本身也不是完全中性的。商品课税的税负是由企业首先垫付的,由于税负转嫁的存在,以及不同商品的供求弹性,税负转嫁条件的差别,使得商品课税势必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和生产者的决策。

就这个意义上说,增值税就失去了中性作用和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②增值税的中性化是以单一税率为前提的,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增值税都是设置2~3个税率,不同的税率,就体现了税收的调节作用。

③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税基中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目的是防止投资膨胀,这也体现了对投资的调节作用。

④全面推行增值税实行普遍征收的同时,世界各国一般都选择若干商品,再征一道按不同产品设置不同税率的消费税,我国在全面推行增值税的同时征收消费税,实行特殊调节,这是新税制中发挥税收调节产业结构的主要税种和措施。

所以,税收效应或税收对经济及经济结构的调节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3. 怎样认识与评价财政政策的效应?

【答案】(1)财政政策的效应

财政政策效应即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政策是否有效主要看政策执行的结果。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为有效; 反之,则为效果不佳或无效。先要对财政政策效应进行评价,尽管政策的制定者总是在寻求最佳的政策效果,努力减轻或消除消极效果的影响,但是客观经济运行过程的复杂性,使政府的顶期与实际很难完全相符。

(2)财政政策效应的计算

政府为推行某项政策所付出的研究费用、执行费用和补偿费用构成了该项政策的“成本”,而某项政策实施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则可视为该项政策的“效益”。这样,对政策有效性评价可以通过政策成本与政策效益的对比分析来进行。即当政策效益大于政策成本时,政策的有效性程度高,反之则低。政策效益实际上也就是政策目标值的实现。

一般来说,政策目标值是根据客观经济运行需要规定的,实现政策目标值,财政政策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政策效应评价的关键是在政策效益既定的前提下,确定政策成本最低者为优。上述分析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逻辑表达式:

(3)财政者政策效应的评价

这一表达式说明了分析政策的有效性的思路,即如同分析财政支出效益一样,必须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做出判断。

4. 简述国际税收的内涵。

【答案】国际税收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权益的税收活动。税收的国际化,主要是由所得税和财产税的跨国课征引起的,因而,国际税收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在所得税和财产税课征上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权益关系。

国际税收以一般税收为基础和前提,是一般税收的延伸和派生物。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输出和跨国公司的涌现,特别是国际经济合作和交往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跨国所得、跨国财产和跨国纳税人,才形成国际税收活动和国际税收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税收问题不断增多并日趋复杂,单方面的权宜处理己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为了公正处理国际税收问题,世界各国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系列准则和惯例,国际税收才成为一个独立的范畴。

例如,某A 国人在B 国从事经营且有所得C ,A 、B 两国共同对A 的所得C 提出征税要求,形成两重征纳关系,但在C 一定的情况下,两重征纳互相制约,反映的是两国谁多征谁少征的分配关系,这是国际税收的本质内涵。各个国家的涉外税收制度是国际税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5. 简述我国关于财政赤字的讨论。

【答案】(1)对于财政赤字的讨论,首先是从对财政赤字口径的讨论开始的。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的财政赤字应是小口径的所谓硬赤字,而债务不同于赤字。主要理由是以财政收入有无物资保证为标准,认为债务是国民收入的转移,是有物资保证的,可以同经常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