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财经大学财政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

【答案】经济基础设施是指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基本设施,包括交通、通信、水、电、气、废物处理和其他类似的设施。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具有下列一些明显的特点:

(1)基础设施的规模一般很大,设备笨重,配送网络庞大,因此,资本成本要比维护成本和经营成本大得多;

(2)在总成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成本必须在项目开始运营之前就己发生,或者说,基础设施投资中的沉没成本很高;

(3)基于上述两种情况,基础设施行业的进入和退出成本很大,从而降低了基础设施服务的可竞争性;

(4)基础设施的高资本成本和沉没成本、建设周期和回收周期长,再加上不规则的收入流量,导致比较长的债务偿还期和较高的平均债务一权益比率。

2. 如何理解税收超额负担?

【答案】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超额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②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一般而言,所得课税只产生收入效应,对市场的干预程度较小,商品课税也因税种和税率的设置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避免重复课税的税种和税率档次较少,对市场的干预程度也较轻。

税收超额负担是哈伯格运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提出的,所以被称为马歇尔一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这一理论使用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概念,并以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作为衡量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时获得净福利的多少,如图所示。

图 税收的超额负担

图说明的是一种商品的市场,d 为商品的需求曲线,s 为供给曲线。征税前的均衡点为E ,产量为OG , 价格为OB 。假定政府对这种商品课征FD 的从量税,供给曲线、将向左上方移动至s+t, 税后均衡点为F ,产量减少至OH ,价格上升至OA 。这种税的税收收入是CD 销售量)乘以DF (税率),即ACDF 的面积。消费者因课税而损失的消费者剩余ABEF 的面积,生产者因课税而损失的生产者剩余BCDE 的面积。这两种损失合计为ACDEF 的面积,显然大于政府的课税收入(ACDF 的面积)。二者的差额FDE 就是课税的超额负担。这说明,纳税人的负担不仅是向政府纳税ACDF ,而且因政府课税带来价格上升导致产量(消费量)的减少,即带来纳税额之外的超额负担。

3. 比较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优缺点。

【答案】(1)全额累进税率是指以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为基础计征税款的累进税率,是累进税率的一种。实际税率按课税对象的绝对额划分若干级距,每个级距规定的税率随课税对象的增大而提高,就纳税人全部课税对象按与之相适应的级即的税率计算纳税的税率制度。“全”字的含义就是全部课税对象按一个达到级即的相应税率征税。目前,全额累进税率一般已不采用。

(2)超额累进税率,与全额累进税率相对应,是指分别以征税对象的超额部分为基础计征税款的累进税率,累进税率的一种。凡税基每超过一个级距时,即分别以其超额的部分适用相应级距的税率征税。超额累进税率是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税率。

(3)全额累进税率的优点是:

①计算简便,在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确定税率后,实际上等于按比例税率计税;

②全部课税对象都适用相应的最高税率,可以增加财政收入;

③累进的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一致。其缺点是:在课税对象级距的分界点附近,税负不合理,会出现税收增加额超过课税对象增加额的不合理现象。

(4)超额累进税率的优点是:

①在征税过程中,对不同等级的课税数额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课税数额越大,适用税率越高,以充分体现对纳税人多收入的多纳征、少收入的少纳征、无收入的不纳税原则,更好的体现

公平原则。

②累进幅度比较缓和,税收负担较为合理。只就超过部分按高一级税率计算,一般不会发生增加部分的税率超过增加的征税对象数额的不合理现象,有利于鼓励纳税人增产增收。

③更好解决了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不一致的现象。其缺点是:计算方法比较复杂,征税对象越大,包括等级越来越多,计算就越复杂。

4. 简述我国2003年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和2006年的结构性调整。

【答案】(1)我国2003年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

我国2003年确定了实施出口退税政策的主要原则:“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

①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本着“适度、稳妥、可行”的原则,区别不同产品调整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出口产品不降或少降,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

②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从2003年起,中央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收人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税。

③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山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共同负担。

④推进外贸体制改革,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通过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等,加快推进生产企业自营出口,积极引导外贸出口代理制发展,降低出口成本,进一步提升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结合调整出口退税率,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提高出口整体效益。

⑤累计欠退税款由中央财政负担。对截至2003年底累计欠企业的出口退税款和按增值税分享体制影响地方的财政收入,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其中,对欠企业的出口退税款,中央财政从2004年起采取全额贴息等办法予以解决。

(2)我国出口退税2006年的结构性调整

鉴于近年来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较快,为了转变外贸增长力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出口贸易的均衡发展,将贸易顺差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国务院决定自2006年9月再次降低钢材、水泥等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5. 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答案】财政支出的合理规模是从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入手,参照前人的规范性分析并结合本国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来寻求的。经常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个方面。

(1)经济性因素,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加快了,但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建设新农村、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