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暨南大学财政学(含中国税制)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财政监督的内涵、作用及其构成要素。
【答案】(1)财政监督的内涵
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财政监督体现财政管理的本质属性,是财政部门进行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收支执行的全过程,有事前审杳、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检查稽核。
(2)财政监督的作用
财政监督的作用主要是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决策和执行中的偏差,保证国家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科学和有效,圆满地实施国家的财政政策。实施有效的财政监督,有助于发挥财政运行“监测器”的作用。实施有效的财政监督也是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的重要条件,直接关系到各项财政改革及其实施的成效。
(3)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
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包括财政监督主体和监督范围。
①财政监督主体。财政部门是主管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的部门,各级财政部门是财政监督的主体。财政监督是财政部门内部各职能机构的共同任务,各级财政机关内部的预算编制、预算管理、国库等业务机构都行使监督的职责。
②财政监督范围。监督范围主要包括:a. 预算监督; b. 税务监督; c. 国有资产监督; d. 财务会计监督; e. 预算外资金监督。
2. 研究税负转嫁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税负转嫁的概念及特征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有:
①税负转嫁是与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的,而且价格的升降是由税负转嫁引起的;
②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经济利益的再分配,税负转嫁的结果必然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的不一致;
③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因为课税是对纳税人的经济利益的侵犯,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 纳税人必然千方百计地将税负转移给他人,以维护和增加自身的利益。
(2)研究税负转嫁的现实
我国税制是以商品课税为主体的,而税负转嫁又主要发生在商品课税领域,因而深入研究税
负转嫁的机理,有着特别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税负转嫁是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物质利益的再分配,消费者会因税负转嫁而增加负担,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会因税负转嫁而改变在竞争中的地位。例如,对价格放开的生活必需品课以重税,由于需求弹性小,即使物价上涨,消费者也不能不购买,纳税人很容易把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增加消费者负担; 对供不应求的商品加税,既可以限制消费,又不会妨碍生产的增长; 对供过于求的商品加税,由于价格难以上涨,税负不易转嫁,可以限制生产,但不利于鼓励消费。
3. 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分析。
【答案】(1)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增长的基本特征
财政支出的规模即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是随着人均GDP 的增长而上升,达到一定水平则相对稳定; 同时,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
展时期,这一比重的高低也是不同的。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的发展变化有其本身的特殊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绝对数除1980, 1981两年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是增长的,而且增长速度不算很慢。但是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的运行则是另外一种情形。1995年以前那段时期内,由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慢于GDP 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一路下滑,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明显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2)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发展变化原因的分析
①经济体制改革之前
由于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原因在改革前和改革后是不同的。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是比较高的,这是由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一方面,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在GDP 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收入所占的比重较小,同时,许多个人生活必需品由国家低价乃至无偿供给;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相应地,它们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乃至更新改造投资,都由国家拨付。在改革前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扮演了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这种角色在GDP 的分
配上的体现,便是实行“统收统支”制度,既然要“统”,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就必然较高。
②经济体制改革之后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调动起千千万万个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勃勃生机,为实现这一目标,实行放权让利政策显然是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在改革之初,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阶段,与此相对应,财政收入增长放慢了,许多项目的支出特别是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便在财政支出账上或多或少有所缩小,于是导致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下降。
4. 简述国债的政策功能。
【答案】各国实施财政政策的实践证明,国债是具有经济效应的,而且在财政政策实施中具
有重要的功能。国债的政策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弥补财政赤字
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实质是将不属于国家支配的民间资金在一定时间内让渡给国家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转移。政府也可以采用增税和向银行透支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
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
①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②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准则,基本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资金,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但也不能把国债视为医治财政赤字的“灵丹妙药”。这是因为:
①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
②社会的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2)筹集建设资金
国债既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又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似乎无法辨别这两种功能的不同。其实不然,在现实生活中仍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区分。
比如,我国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资金占50%左右。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绝对数和比重都较大,如果不发行国债,势必要压缩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从这个角度来讲,发行国债具有明显的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
(3)调节经济
国债是对GDP 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于生产建设,将扩大社会的积累规模,改变既定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用于消费,则将扩大社会的消费规模,使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向消费一方偏移; 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就是政府平衡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关系的过程。
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手段,而且是金融政策手段,国债券是可以流通的债券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短期国债券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从而调节货币需求与供给的重要手段。
5. 试述税收的收入效应。
【答案】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