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事业
【答案】新闻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事业是指一种以新闻为中心的、大规模的社会文化活动,包括新闻业务、新闻经营管理和新闻教育、研究事业。狭义的新闻事业是指各种新闻媒介的总称,包括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杂志社、新闻纪录电影厂、新闻图片社及其出版物。
2. 声画对位
【答案】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着同一个新闻内容中心,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表现形式。声画对位,指声音与画面不同步显现,不是给人以“看图识字,,的简单感知。“声画对位,,传播,是利用声音和画面不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人们视听两个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叠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产生一加一(声加画)大于二(声画)的传播效果。这恰如两张颜色相同的玻璃纸,当它们叠加时,得到的是更深的颜色。
3. 白平衡
【答案】白平衡是描述显示器中红、绿、蓝三基色棍合生成后白色精确度的一项指标,即不管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将白色物体还原为白色。白平衡是随着电子影像再现色彩真实而产生的,在专业摄像领域白平衡应用的较早,现在家用电子产品中也广泛地使用,白平衡是电视摄像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它可以解决色彩还原和色调处理的一系列问题。
4. 党性原则
【答案】党性原则是指共产党员在党的实际活动中坚持党性必须坚持的原则,在新闻中具体表现为:站在本阶级的立场上,宣传本阶级的立场观点,遵循本阶级的路线、方针和新闻政策去报道新闻,引导舆论,形成对本阶级有利的舆论环境。这一党性原则也顺理成章地对新闻采访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
5. 现场语言
【答案】现场语言是指新闻现场有实质内容的语言声音(音响)。这类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与新闻记者的对话,以及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现场语言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不仅加强了地位感、真实感,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现场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节奏。
二、简答题
6. 记者在采访中提问有哪些主要方法?
【答案】提问,是针对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而采用的不同谈话方式,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掌握一些提问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1)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法
即直接向采访对象提出需要回答的问题,请求答复,不搞不必要的客套与寒暄,不绕圈子,不撒大网,一开始就进入正题,直截了当地向采访对象说明自己想知道什么。这种方法一般适合在下列情况采用:
①当事人或被采访者公务繁忙,行色匆匆之时。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他没有多少充裕的时间来交谈,另一方面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采访的目的。
②采访一些突发事件,如火灾、凶杀、地震、交通事故等。负责处理这些事件的有关方面负责人非常繁忙,场面也颇混乱,而又不愿失去同他们交谈的良机,就应该以精练的提问求得对方明确的回答,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如愿以偿。
③采访对象与记者己经非常熟悉,多次接受采访,这种情况也不必客套,可以直接提问。
(2)侧面迂回法(又称勾推法)
这里有两层含义:①当正面不好直接提问时,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同,再回到正面题目上来。比如,遇到那些不善言谈、不习惯于记者采访、而且比较陌生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可以从一些日常生活琐事或接触到的周围事物谈起,待采访对象与记者逐渐熟悉,感情融洽后,再把话题引回,提出主要问题。②采访时,不直接找采访对象本人谈话,而先找他周围的人谈。比如熟悉他的上司、同事、亲人、朋友等谈,待掌握一些基本情况后,再找采访对象本人深谈。这样不仅可以借助预先获知的情况,更好地了解采访对象的性格及行为,以便为下一步在对当事人的采访中争取主动提问打下基础,而且可以挖掘出采访对象本人不愿意谈的生动丰富的细节。尤其是遇到工作繁忙,对琐事易忘的采访对象时更应如此。
用迂回法提问,有时可以产生直接法所起不到的作用。尤其是当对方回避我们正面提问时,更需要运用迂回法。这是一种从侧面刺探的艺术,需要仔细揣摩,灵活运用。
(3)激将法
在谈话采访中,如果掌握了对方某种特点和个性,必要时可以采取旁敲侧击,甚至激将的方法,即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提问,促使采访对象吐露事情的真相。对于自恃高傲、不屑一顾的采访对象尤其适用此法。这时,记者不能不顾实际情形一味“穷追猛打”,而应按心理学原理,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使对方的心理感觉发生变化,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真相。激将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是记者在其所假设的问题中,投入一定强度的刺激,迫使对方感觉朝相反方向转化。
(4)引证法
指由近而远、由浅渐深,用其他事物或消息引起对方谈话的兴趣,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新闻材料。有的采访对象,对记者采访意图领会不深、不清,不知从何说起,这就需要举出一两件有关
事例,帮助他打开思路,明确意图,回答问题。还有一些采访对象,出于谦虚,不愿多谈。这时也可以有记者把准备时了解到的一两件事先讲一讲,引起对方的联想,请他补充细节,畅谈体会。有时还可以根据采访中看到的现场情况或感受到的气氛,加以概括、引证,引起对方的畅谈。
(5)请求法
指记者很有礼貌地代表受众向采访对象表示自己的希望,请他谈谈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尤其对于那些忙于工作,无暇接待或由于个性等方面的原因而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来说,用请求法提问效果会更好。这种情况下,采访对象本不想接受采访,但由于记者使用了礼貌性的语言,诚恳地提出请求,使被采访者受感动而腾出时间予以接待。
(6)重复法
即记者以发问的口气,重复采访对象讲的某一句话,使对方再明确地说一遍,以加深我们的印象,核实清楚对方讲话的原意,并把交谈进一步引向深入。尤其是谈到一些人名、地名、时间和一些数据时,适当地运用重复法,可以减少我们听觉上的失误,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当然,在整个口头采访过程中,这种重复法提问不能过多,以免打断对方思路,影响采访的正常进行。只有在比较重要而我们又没有了解得十分清楚时,才运用这种方法。
(7)赞叹法
在同采访对象交谈中,对方谈到某些使我们受到感动的精彩细节或材料,我们可以用赞叹的语气表示肯定,并进而深入挖掘这些细节材料后面包含的更加深刻的意义。
(8)反问法
即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这种方法应用得当,可以促使对方思考,或者有的问题我们估计到正面问对方可能不会得到坦率的回答,这时可试用反问法,也就是“先发制人”,把对力一的退路截断,使他不得不明确回答,对提问有较坦白的表示。因为对方对于你的反问,不得不作出承认、否认或沉默三种反应,而我们可以从他的表示与反应中进一步掌握事实的真相,深入挖掘新闻事实材料。不过,反问法提问有时容易使采访对象显得被动不堪甚至不悦,应当慎用,要因人而异。要注意不要刺激对方,引起对方反感。
7. 电视新闻文字稿主体的写作有哪些要求和形式?
【答案】(1)主体写作的总体要求
主体因注释、补充导语而存在,写作中须围绕着“注释、补充”四个字来做文章。主体伸展所涉及的内容,是导语内容的深化、补充,而不是乏味的重复; 其补充说明必须充实,切不可夹杂进半句空话。凡画面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表现的内容,应尽量让位于画面。
(2)主体结构的五种形式特点
①“倒金字塔”式结构
这一结构形式的特点是,按照各个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依次进行结构安排,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导语中(导语中的各要素又可按先后主次原则排列),次要的事实放在导语以后的段落里,再接着是更次要的事实。
②“金字塔”式结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