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电视实务(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声画合一
【答案】声画合一是指声音和画面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新闻形象的结合形式。声画同步发生、发展,视听高度统一,使画面和声音具有最高的保真性。声画合一有两种形式:①画内声画合一。这一形式主要表现为画面物象及其声音的合一。②画外声画合一。这一形式适合于报道内容严肃、节奏缓慢的新闻。
2. 突发新闻
:突发新闻,是指新闻在发生之前无预示迹象,临时突然发生,时间极为紧迫或稍纵即逝的新闻,诸如各种天灾人祸都属此列。有的文论将突发新闻称为动态新闻。国外的电视新闻界对于动态新闻最为不遗余力地进行报道,认为这类新闻是最能发挥记者智慧、展示电视传播实力、扩大影响的新闻。
【答案】
3. 电视时政会议新闻
【答案】电视时政会议新闻是指电视媒体对各种会议(会见)动态及相关内容所进行的反映报道。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宽,从党政部门的政治性会议,到各社会团体、学科门类的专业会议,以及庆祝会、追悼会等,都属它的报道范围。电视时政会议新闻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电视,在其新闻节目里进行会议报道,是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的重要渠道,是造成舆论、指导下作的必要手段。它是我国各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功的会议报道的实践表明,它是“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从而使这些问题引起公众重视”的最直接的传播形式。电视时政会议新闻的传播技巧包括:①立足新闻、寻找角度,发掘观众需要的信息; ②协调关系、沟通认识,创造良好的摄制前提; 积累素材,精心编辑,创造个性。
4. 声画对位
【答案】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着同一个新闻内容中心,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表现形式。声画对位,指声音与画面不同步显现,不是给人以“看图识字,,的简单感知。“声画对位,,传播,是利用声音和画面不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人们视听两个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叠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产生一加一(声加画)大于二(声画)的传播效果。这恰如两张颜色相同的玻璃纸,当它们叠加时,得到的是更深的颜色。
5. 口播新闻
【答案】口播新闻指以播音语言为主体,有时辅以图片资料或屏幕文字的新闻。我国中央电
视台于1958年11月2日开始使用这一形式,最初被称为“简明新闻”。随着近年来早间读报节目的盛行,口播新闻的方式深受观众欢迎。其优势包括:①新闻时效快,是与其他新闻媒介进行竞争的重要方式; ②便于传播政令及理念性内容; ③不受图像限制,稿源丰富,有利于扩大节目的信息量。必须指出的是口播新闻必须以时效性强的动态性新闻为主要内容,其他内容过多,就失去了口播新闻争时效的优势。
二、简答题
6.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是人际间心理沟通的艺术?
【答案】之所以说新闻采访是人际间心理沟通的艺术,是因为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而交往是人与人心灵交流的外在体现。
(1)从新闻采访的本质看,它的社会意义就是交往,采访是记者通过各种方式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这种活动必然要融入人际交往之中。新闻工作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这主要表现在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活动方式上。新闻采访是以传播为目的,自身又是传播的一种方式。新闻采访比其他任何工作都更依赖交往,它通过交往来获取信息,再借助传播媒介,以特殊的交往方式把信息传播出去。
(2)从新闻采访的特性看,新闻采访要求采访到可供报道的新闻,而这些新闻是要通过记者的交往来获得的。作为记者的社会活动,是在新闻领域内为完成新闻业务工作而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它有着明显的二重性,即:“活动内容的新闻性与活动形式的交往性。”(3)新闻交往不同于一般的人际交往
①新闻交往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要写出新闻作品。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往是围绕着记者所需的而采访对象又有的信息进行的。当记者发现采访对象没有自己所需的信息时,会适时中止这种交往。由此可见,完全是新闻采访的目的,把记者与采访对象联系到了一起。新闻采访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并弄清事实的真相,这一鲜明而特殊的目的贯穿于交往的全过程之中。
②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关系的复杂性,是其他任何交往所不能比拟的。新闻采访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记者所面对的采访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在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往涉及的层面上。
③新闻采访中交往是平等的关系。记者处理与不同采访对象之间关系的总的原则,应当是双向平等的原则,采访活动作为一种社会交往,完全是两厢情愿,不允许一方使用行政或法律手段逼迫另一方。不管双方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如何,在采访过程中,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采访对象的社会地位有多高,记者的地位就有多高。
(4)我们也应当看到,新闻采访的交往也是一种多变的关系,它有着较为频繁的心理活动。记者需要采访对象,需要选择、观察、了解采访对象,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打动对方,使对方谈出或提供出自己所需的情况,从而完成采访任务。同样,采访对象也需要记者,他需要记者来反映情况,表明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在记者挑选采访对象时,采访对象也不是处于完全的被动之中,他也正在挑选记者。在具体的采访中,他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记者。记者与采访对象在交往
中呈现出一种双向的互动的关系。
7. 记者应当怎样入乡问俗、入乡看俗和入乡随俗?
【答案】善于认真细致地观察社会习俗,是采访中捕捉生动细节的手段,也是使新闻作品写得生动、活泼、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重要保证。
(1)记者要善于学习,积累知识,尽可能多地解和掌握一些各地的习俗状况。
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这不仅仅局限于新闻理论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各行业的专业知识、生活常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各地的习俗知识。
一般来说,解和掌握各地生活习俗有以下几种途径:
①从民族地方志或者当地的《旅游指南》、《民族风情》等册子中解当地的风土民情、社会习俗。
②从一些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中积累。关于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以及描写民族风情习俗的文学作品日渐增加,记者要善于从其中对各地的风俗习惯的背景介绍及细节描写中积累习俗知识。
③亲自到民间解当地民风、民俗和民情。只有做到入乡问俗,入乡看俗,才能真正入乡随俗,采访也才能得以顺利进行。而且民间是一所大课堂,从民众中解习俗,其乐无穷。
(2)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分析和正确对待不同的社会风俗。
一方面,我们提倡入乡随俗,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要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统治,在民间也仍然存在着一此不好的陋习旧俗,如封建迷信在有的地方沉渣泛起,危害百姓。这样的习俗,不仅不能随,而且要坚决加以抵制、反对和教育。新闻工作者肩负着破旧俗、树新风的重任,千万不可被陋习旧俗所迷惑。
8.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有哪些基本形式?
【答案】在采访活动中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1)召开调查会时的口头采访。这种采访是指根据采访的内容、性质,由记者把所有要采访的对象邀集在一起,召开短小、精干的调查会,一般应选取大约十位不同类型、职业的人参加。
(2)出席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时的口头采访。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各有关部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逐渐成为近年来越来越多采用的一种发布新闻信息的会议形式。
(3)随遇式的口头采访这是记者未经事先安排、准备,随时遇到采访对象进行交谈的口头采访活动。它的优点是既方便、自然、无拘元束,又颇有成效。
(4)个别预约式的口头采访这是记者与采访对象预先约好的一种口头采访方式。从广义讲,开调查会、参加记者招待会也是一种预约。这里指的是个别预约,利用这种采访方式可使记者、通讯员充分解到更细致、深入、生动的材料。
(5)电话式的口头采访。用电话交流方式获取新闻素材,用在由于时空的限制,面对面交谈不可能时,它的一大优势是迅速。恰当利用电话采访体现出记者争时间、抢速度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