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广播电视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声画对位

【答案】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着同一个新闻内容中心,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表现形式。声画对位,指声音与画面不同步显现,不是给人以“看图识字,,的简单感知。“声画对位,,传播,是利用声音和画面不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人们视听两个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叠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产生一加一(声加画)大于二(声画)的传播效果。这恰如两张颜色相同的玻璃纸,当它们叠加时,得到的是更深的颜色。

2. 电视新闻连续报道

【答案】电视新闻的连续报道,是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这类报道中的各个独立报道因素联结紧密,常常互为因果关系。由于它所具有的连续性,使报道内容更能突出事件实质,形成舆论力量,引起广泛关注。连续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保证报道深度的重要形式之一。电视新闻“连续报道”的特点包括:①报道连续、及时,吸引力大; ②报道连续紧凑,报道与分析相间,舆论力量集中,震}h}力强; ③报道的事件因果连续,从多角度综合事因,信息量大,事件本质易于突出。

3. 现场语言

【答案】现场语言是指新闻现场有实质内容的语言声音(音响)。这类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与新闻记者的对话,以及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现场语言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不仅加强了地位感、真实感,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现场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节奏。

4. 隐性采访

【答案】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记者在采访中,不向采访目标公开自己的身份,也不公开表明采访的目的。这种采访现在愈来愈常见于批评报道中。

5. 党性原则

【答案】党性原则是指共产党员在党的实际活动中坚持党性必须坚持的原则,在新闻中具体表现为:站在本阶级的立场上,宣传本阶级的立场观点,遵循本阶级的路线、方针和新闻政策去报

道新闻,引导舆论,形成对本阶级有利的舆论环境。这一党性原则也顺理成章地对新闻采访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

二、简答题

6. 大众传媒在现代科技的传播中具有哪些重要职责与作用?

【答案】大众传媒在现代科技的传播中具有的职责与作用体现在:

(1)现代科技要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要素,要迅速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就必须要与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相结合。现代科技必须成为“大众化”的现代科技,才有它的生存价值。没有“人文精神”与“人文特性”的现代科技只能是科学实验室中的摆设,或其发明者的“孤赏之物”。大众传媒的使命与任务就是要在传播活动中创造出现代科技的良好生存土壤与环境。

(2)现代科技对生存环境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对技术创造者的要求,当然更包括对技术的应用者与受益者的要求。大众传媒在现代科技的人文生存环境的培育上,所要承担的首项任务就是要为科技工作者创造出良好的信息发布与信息交流的环境。

(3)现代科技发展的复杂性与整体联系性,使得研发者不得不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其他相关领域,甚至可能是并无最直接联系的科学领域。因为现代科技的内容,在当今的内涵表现上都比以往要更为复杂化,更为专业化。依靠科技研发者自身或较小群体的内部力量均无法很好解决由这样的特性所带来的相关问题,而大众传媒活动的规律化、扩散性特点,恰恰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出很好的作用,弥补其他交流形式的相应缺陷。

(4)大众传媒在现代科技传播中更为重要的另一个作用,是通过对现代科技内容的传播,来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认知水平与科技应用能力。正如现代科技的发明创造需要一个良好的土壤一样,现代科技的有益利用,更需要拥有一个适宜的环境。而社会大众或是社会众多劳动者,对现代科技的认同、认知程度,有效运用能力,则是构成这一环境的决定性要素。现代科技的发明与应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增加社会的财富总量。效率的实现、财富的积累,均离不开劳动者的参与。而在现代科技条件下的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中智力支出的比例越来越高。

(5)大众传媒,尤其是新闻采访者在传播活动中应自觉确立自身在现代科技传播方面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将最新的科技发明、科技成就、科技知识迅速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最短的周期内,使相应的科技传播内容产生最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应。在科技认知及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均有一定差距的中国,坚持大众传媒在现代科技传播中的责任与义务这一基本点,具有更为紧迫的现实性以及更为深远的历史性意义。

7.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需要创新思维?

【答案】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掌握和运用创新思维,对于提高采访质量、确保采访成功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1)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眼光更加敏锐,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意想不到的很有指导意义的新闻。

有些事情,用一般的眼光、用常人的思维模式去观察和思考,发现不新闻,并且以为很平常;

但是敏感的记者运用创新思维下就抓住大新闻、好新闻。

(2)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牢牢把握“新”字,突出“新”意,不追风逐流、不人云亦云,更多地采写出一些独家新闻。

新闻贵在新。现在,新闻采访中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搞“一窝蜂”采访。其他媒体采访什么,就跟着采访什么,其他媒体报道谁,也报道谁,形成一股喜欢大搞炒作的不良风气,使不少报纸内容趋同化,大同小异,毫无新意。

(3)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在采访中掌握主动,运用灵活多样的采访方法,提高采访质量,增强采访效果,获取到大量丰富、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新闻采访,是一个情况相当复杂、环境千变万化的艰苦劳动过程,采访对象也各种各样,其接受采访的心理和态度也大不相同。要想采访到丰富的、新鲜的、生动活泼的新闻材料,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这就需要记者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视不同情况,灵活机动地使用新的采访技巧和方法。

(4)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视野更加宽阔,选题范围更加广泛,朋友更加众多,新闻来源永不枯竭,永葆青春活力,在新闻战线上愈战愈强,新成果辈出。

总之,新闻采访需要创新思维。新闻采访工作的特性,决定记者必须有与一般群众不同的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变化的今天,更需要记者用创新思维的方法去观察、分析、评价、比较,抓住新动向、发现新问题,反映社会新人物、新思想、新面貌,采写出具有新鲜价值和深刻含义的好新闻,推动和鼓舞人民前进。

8. 怎样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观察能力?

【答案】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观察能力需要做到:

(1)提高观察的技巧,要不断增强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记者的观察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最终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成败。记者只有具备了高度的新闻敏感以及洞察力,才能决定观察些什么,如何观察。

(2)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记者的理论修养和综合水平的体现。

理论修养和综合水平高的记者,能够在一般人看起来普通的、偶然的、平淡无奇的事件、人物、环境中发现深藏不露的内在意义,能够洞察隐秘的幕后联系,在看似平凡的世界中看到闪光点。

(3)要多提倡采写现场短新闻,在实践中培养记者的观察能力。

现场短新闻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到现场第一线采访,通过自己的观察,全面、生动、真实地反映新闻事件。多采写这种现场短新闻,能够培养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现场的采访习惯,锻炼记者迅速抓现场生动细节和人物特征的本领。

9. 新闻写作怎样作用于新闻采访?

【答案】新闻写作可以推动、改进、提高新闻采访。

(1)新闻写作有经验,采访可以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