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访谈法适用哪些研究课题?
【答案】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访谈法,可以了解人们的态度、情感、思想观念和主观感受,从而对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研究。访谈法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调查、学校心理咨询、征求意见等科研活动中。
根据访谈法的操作特点可以看出它适用的研究课题在以下几个范围:
(1)由于访谈法可能需要不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所以更加适合于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对个体进行深入的调查从而得到对方相关数据资料从而推论出一定结果和规律。
(2)访谈法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访谈的方式也简便易行,即使文化程度不高或者不善文字表达的被访者也能很好的进行互相交流。所以,访谈法的适用对象十分广泛,如访谈对象可以是文盲、半文盲或因种种原因不能书写的人。从更普遍的范围来说,在研究文化程度较低的被访者或书写、理解能力不够的儿童时,访谈法就显得相当重要和不可或缺。
(3)由于访谈法不具有匿名性,并且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所以不宜进行比较敏感、有关个人隐私方面或者“社会赞许性”存在过强的话题。相对来说,访谈法更适合比较中性和普遍的社会生活课题。
(4)人的一些情感、体验、社会关系变化、动作变化或心理过程可能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样的资料则无法用访谈法取得。所以,访谈法的话题需要一定的可表达性,也就是被访谈者可以通过比较合适的语言来表述。如果无法表达,则需要考虑其它研究方法,如观察法或测验法等等。
(5)访谈法十分适合与其它研究方法结合使用。比如在对被试进行观察或测验之后,对其进行较深入的访谈,可以帮助研究者掌握来自主客观两方的数据资料。
所以,虽然访谈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也必须在应用的同时注意由于这种研究方法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适用范围,如果超出适用范围或应用不当,有可能对心理和教育研究产生破坏作用,影响研究的信效度。所以,研究者在应用访谈法时,要事先考虑访谈的适用的研究课题。
2. 如何进行研究结果的概括?
【答案】研究结论的概括是指将根据研究结果及其解释做出的研究结论推广到其他情境或人群。
心理、教育科学研究的结论的概括包括研究内部和研究外部两大方面。
(1)外部维度的概括
①被试之间的概括
被试之间的概括是指将研究结论推广到其他被试。
a. 被试之间恰当的概括性取决于研究被试的代表性。被试代表性一般需要通过随机取样技术获得。在进行被试之间的概括时,需要考虑被试的年龄、性别、智力水平、动机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等因素。此外被试样本容量也是应该考虑到的重要因素之一。
b. 被试之间的概括一般是在赖以取样的总体内进行的。在不同的总体间进行概括时,如果所研究的被试总体与结论欲推广的总体在心理和行为上存在着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又影响着研究结果,研究者就不应将研究获得的结论任意推广,只可结合两个总体之间的差异进行另外的研究。
c. 对于心理与教育科学中的个案研究,在进行研究结论的被试间概括时,也必须考察被试(个案)的代表性。仅仅存在于某些特殊被试的心理和行为现象,其研究结论不能推广到普遍的被试。d. 对于没有定量数据的定性研究,其研究结论在进行被试之间的概括时也须先考察被试的代表性,然后再作相应的概括。
②物种之间的概括性
物种之间的概括是指从一种物种获得的结论推广到另一物种。
a. 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在将动物实验结论推广到人类时应十分慎重。 b. 此外,还可以从人类被试研究的结论向动物进行概括,但这种形式的物种间概括比较少见。这种从人类被试获得的结论向动物概括的正确性,有赖于对人类心理活动和动物相应心理活动的全面而系统的了解。
③情境之间的概括性
研究结论情境之间的概括是指从某一研究情境作出的结论普遍推广到其他不同的情境。最常见的情境之间的概括是从研究情境向实际生活情境的概括。
a. 在现场情境中获得的研究结论的情境间概括性一般要好于实验室情境中获得的结论。但现场观察由于缺乏必要的控制,难以准确地确认变量之间的关系,虽然其结论可推广到较广的情境,但内部效度较低。
b. 实验室情境下获得的研究结论在进行情境之间的概括时,需要考虑变量的控制、实验室情境与现场情境的符合程度。实验室情境如果准确而全面地抽取了现场情境中的要素,那么由实验室情境中作出的结论就能概括到较广的情境。
(2)内部维度的概括
①变量的概括
变量的概括是指某一研究结论所涉及的某一特定的变量能在其他同类研究中产生一致效应。在心理、教育科学中,如果有许多不同目的、不同类型、不同设计的研究都涉及到同一个变量。如果这一变量在这些不同的研究中具有一致的效应,研究者就可以从中推知变量的概括性。
②方法的概括
关于方法方面的研究结论的概括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能否发挥作用和作用的程度如何。方法的概括性也须通过大量的各种研究(尤其是应用研究)才能作出判断。
③心理过程的概括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通常以被试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为因变量。心理过程是通过两个以上
的变量或程序的交互作用结果而获得的。
在考察研究结论的概括性或作出概括性结论时,要考虑到上述各个紧密联系的维度。否则所作出的概括性结论的外部效度就可能较低,甚至在推广时出现错误,研究成果就失去了普遍推广的可能,因而降低研究的价值。
3. 如何撰写问卷填写指导语及选择问题表述方式、回答方式?
【答案】(1)指导语是用来指导研究对象填写问卷的一组说明性文字,其作用是对填表的方法、要求、时间、注意事项等做一个总的说明,有时还附一两个例题,帮助研究对象更好地理解如何进行填写。指导语直接影响到研宂对象的填写,直接关系到问卷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2)—般来说,在表述问题时,文字上应该符合以下几点:
①简洁、通俗易懂,不要用太长的句子和学术词语,便于被试理解和接受。
②具体、清晰、可操作,不要用含糊不清、概念化或有双重含义的句子。
③客观谨慎,不要用倾向性或引导性的口气进行提问,不宜问敏感或刺激性的问题。
④正面肯定提问,不要用假设句,更不要用反问句或否定句。
(3)在回答方式设计时首先必须考虑到问题的提问和表述方式。
①开放式问题的回答一般都是在问题的后面留长短不一的空白让被试自己填写,形式简单。 ②对于封闭式问题来说,回答方式较多,设计时需要加以选择。
4. 从中英文学术期刊上检索2〜3篇运用多因素实验设计的研究报告,分析其设计类型与特点。
29 【答案】举例:大学生阅读插图文章的眼动研究(程利,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6,(3):593-596)
实验以眼动记录仪为工具,通过记录眼动数据对大学生阅读不同难度(易材料2篇、难材料2篇)的无插图、黑白插图、彩色插图的文章的眼动特征(持续时间、注视次数、眼跳距离和回视次数)和对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进行研究。为大学生的部分文科教材和文学读物的编写提供心理学依据。
确定自变量:
实验设计采用(即材料×呈现方式)的两因素混合设计。其中材料(难、易)是被试内设计,呈现方式(无插图、黑自插图、彩色插图)是被试间设计。由于难易材料和其呈现方式都是操作变量,所以这也是操作变量多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确定因变量:阅读成绩、持续时间、注视次数、眼跳距离、回视次数
确定被试:随机抽取大学二年级大学生30名,依照实验自变量之一呈现方式的不同而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分别接受无插图组,黑白插图组和彩色插图组的实验;每组的10要接受两种被试内的实验处理,也就是要接受简单和困难两种材料的阅读。下表则呈现出整个实验设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