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比较心理与教育领域不同类型研究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并思考在研究中如何选择与有机结合不同研究类型。
【答案】(1)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
按被试数量来划分,心理与教育研究可以分为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个案研究是指选择一个或少量被试或典型案例进行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一般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以收集有关被试或案例的各方面情况,系统、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被试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但个案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较差。成组研究又可分为大样本研究和小样本研究。大样本研究是指对大量随机选择的被试进行的研究。大样本研究的样本代表性好,因而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度高,统计检验也较有效。小样本研究的外部效度较低,易受抽样时系统误差的影响。
(2)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
从研究进行的背景来划分,可以分为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是指在实验室背景下进行的研究。实验室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模拟实验和实验室观察等。现场研究是在自然背景中进行的研究。现场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参与观察法、现场实验法等。现场研究避免了实验室研究的人为性、控制性及可能产生的实验者效应,结论的可推广性也较强。但由于现场研究缺乏控制,研究的代表性可能较低,可能出现情景效应,因而研究中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外现场研究所需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一般也较实验室研究更多。
(3)实验研究与非实验研究
按照研究是否对被试变量进行控制或操纵,可将心理与教育研究分为实验研究与非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指对被试变量进行控制的条件下,研究心理现象与教育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类型。实验研究可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三种类型。实验研究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较准确地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较好地控制无关变量。但是,实验研究的人为性及实验者效应又常受到批评。非实验研究是指对被试变量不加控制而收集被试有关情况的研究。它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社会测量法、心理与教育测量法和文献法等。
(4)发展研究与非发展研究
按照研究是否关心心理现象或教育现象的过程和发展变化,可将其分为发展研究与非发展研究。发展研究主要有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和趋势研究三种类型。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灵活地运用上述三种发展性研究,使其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可以深刻揭示出心理或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5)其他的分类方式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还可以分为许多类型:根据研究者数量的多少,可分为个人研究与协作研究;根据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可以分为常规研究和采用现代化手段的研究;根
据研究的范围与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局部研究;根据研究对质和量的侧重,可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定量相结合研究;根据研究确定的变量之间关系的不同,可分为因果研究和相关研究等。
2.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特殊性有何表现?
【答案】(1)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其特殊性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①作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是有意识、有心理的有机体。心理与教育研究往往需要研究对象积极参与、配合研究活动。研究对象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可能不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做出反应,而是做出掩饰甚至谎报,如果对被试的反应不做鉴别区分就处理分析研究结果,就可能使研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受到破坏。
②人既是生物实体,又是社会实体,社会性是其显著的特征。在涉及研究对象社会性方面的心理与教育研究中,被试往往出于社会比较的考虑,按照社会赞许的行为标准进行反应,而不是按照真实行为进行表现。这种社会赞许性反应会影响研究结果,造成研究的误差。
③心理与教育研究涉及的变量多且复杂,这决定了心理与教育研究难以精确地解释和预测。 ④心理与教育研究通常不能对研究对象做出精确控制与操纵。研究者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考虑,而且还要从道德、习俗、伦理以及人道的角度考虑。
⑤人的心理具有发展性,在心理与教育的纵向研究中,应该尤其重视成熟因素的作用。人的心理的发展性使其表现出不稳定、难以定量化的特点,可能会造成结果的解释和预测的误差。
⑥人的心理具有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心理是完全相同的;二是没有任何人的心理可以在任意两个时刻保持不变。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心理、教育科学的理论或规律大多是针对大量的被试建立起来的,具有统计规律性,有时可能并不适用于个体。
⑦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来看,二者都是社会人; 研究的主体与客体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的态度、对研究所涉及的变量的观察与分析的准确性,都将受到研究者的价值观念、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完全摒弃价值判断的作用而保持冷静、客观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态度。
(2)研究过程的特殊性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对象要根据研究者的要求或实验控制做出反应,而研究对象的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研究者的行为。这可能造成事先不能预期的无关变量的产生,使研究的问题或性质发生改变,影响研究的科学性。
从研究过程的社会背景来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同自然科学相比,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更易受到也更常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影响。在政治介入的情况下要保证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对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来说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3)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①心理与教育研究要符合伦理性原则。任何实验处理、控制或操纵,都不能妨碍研究对象的身心健康发展。即使是出于科学研究需要,也要遵循人道主义精神,不可违背伦理性原则。要解决科学性与伦理性的矛盾,只能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和精心的实验设计方法。
②目前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研究方法多属于“黑箱方法”,只能是通过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比较推测心理活动、加工过程,较难以准确地描述出脑内心理活动的具体过程与变化。
③某些方面的心理与教育研究由于难以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因而较难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心理与教育研究工作者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完善。例如,通过多种实验或准实验设计、统计控制法等,已经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使研究分析的精确性有所提高。此外,由于引入数学方法、计算机方法和系统方法等,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得到很大增强。
3. 根据APA 的规则,研究报告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根据APA 的规则,研究报告包括:
(1)标题
标题是研究报告内容的高度概括。它主要有两个重要作用:
①反映所研究的问题,即说明研究的主要变量、范围。
②作为编制分类索引和查找文献的线索。
心理、教育科学的研究报告的标题既要明确又要简洁。标题的概括和推论不能超出被试、研究方法等因素的限制。
标题部分还应标明作者及其工作单位,以便研究者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和合作。如果有谢启,一般都以不编号的脚注(如星号*)形式写在标题页的下部,说明研究所获得的支持和帮助等。
(2)摘要
摘要也称内容提要,摘要概括地反映了研究的所有主要方面的内容,它需要说明研究的问题、被试特点、利用的研究步骤(如数据收集方法、实验程序等)、研究结果以及研究者由此得出的结论。摘要的字数一般限制在300字以内。
(3)前言
前言又称序言、引言或问题的提出。它与下面将要介绍的方法、结果、讨论与分析、结论等构成了研究报告的主体。
完整的前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界定和说明,使读者明确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一部分,可以指出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②对以前有关的研究情况的回顾,即文献综述。研究者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述,说明对与自己的研究有关的现存文献的理解,使研究者理清该方向研究发展的脉络和背景,有助于确定进一步的研究问题,为提出研究假设提供经验的依据。研究者还要说明自己目前的研究工作和以前研究的逻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