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师范大学929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之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统计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定义及其关系。
【答案】(1)统计检验中两类错误即错误和错误。 ①错误是指当零假设成立时,拒绝零假设犯的“弃真”错误,也叫型错误; ②错误是指当零假设不成立时,未拒绝零假设所犯的“取伪”错误,也叫型错误。
(2)错误和错误相互之间的关系 ①
时前提是“
等于1。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不可能同时减小或增大。 ③统计检验力。反映着正确辨认真实差异的能力。统计学中称为统计检验力。假如真实差异很小时,某个检验仍能以较大的把握接受它,就说这个检验的统计检验力比较大。
2. 研究评价的内容要点有哪些?各部分的重点何在?
【答案】评价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和重点:
(1)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或观点的合理性,指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或观点是否已获证实,是否已为大家公认;
(2)研究方法的恰当性和新颖性,指研究方法是否能够解决研究问题,方法上有无创新; (3)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指研究所获得的结果是否真实可信,有无无关变量的影响;
(4)结果解释的恰当性,指研究结果的解释是否与统计结果、有关理论及他人研究相符合,解释是否准确
合理;
(5)结论的概括性,指研究结论的推广程度和普遍适用性恰当,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均较高;
(6)研究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指研究在学科发展上处于什么地位,是否能推动学科发展,其结果能否应用于教育实践。
3. 思考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数学化趋势与质性分析之间的关系。
【答案】(1)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数学化趋势是指,目前心理与教育研究越来越离不开数学,重视定量研究。它们日益把数学及其方法作为研究心理与教育现象、揭示其规律的重要工具和表达方式。数学及其方法的渗透,使整个心理与教育研究处于深刻的数学化进程之中。
(2)质性分析来源于质性研究,或称定性研究,是对某种现象在特定情形下的特征、方式、
不一定等于1。因为与是在两个前提下的概率。是拒绝H 。时犯错误的概率(这为真”);是接受H 。时犯错误的概率(这时“H。为假”是前提),所以不一定
涵义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解释的过程。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
(3)量性研究和质性分析二者的区别在于:二者有着不同的哲学观基础和研究方法。
①量性研究建立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遵循客观、有效、实用的原则,重视研究对象的定量化与精确化;而质性研究则建立在诠释主义或批判主义的)基础的,重视所研究事物所处的情景的意义,因为情景的意义影响人的反应行为。
②量性研究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的多元分析法等等;质性研究主要包括现象学研究法、扎根理论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等等。
(4)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量性研究与质性分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与综合运用的关系。
用不同的方法去确定研究问题,测量研究变量,分析资料,可以弥补单一方法的缺陷。量性研究的样本量大,样本的代表性较好,结果的推广性较好,对干扰变量的控制也较好,但正是由于控制,使量性研究对研究环境的背景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对研究对象个人经历、行为、个人特性等方面的复杂性了解不够深入,认识浮于表面,所有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对研究问题的解答。相反,质性研究具有灵活性,在探讨复杂问题的真实自然性、深入性方面的能力可以弥补量性研究不够深入全面的不足。但是,质性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样本的代表性和结果的推广性存在一定不足,如果结合量性研究的方法,可以同时减少在取样、结果推广等方面的不足。两者结合可以扬长避短。另外,质性和量性的资料可以相互补充。
总之,数字化是目前心理与教育研究的趋势之一,而整合运用量性和质性的方法对心理与教育研究发展十分重要。应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选择不同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开展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整合运用量性和质性的方法,才能帮助研究者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4. 请尝试列出下列变量的操作定义:智力,记忆,学习,人际关系,自我概念,师生关系,问题行为,心理健康。
【答案】操作定义就是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做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1)智力:一个人在智力测验中所得分数。
(2)记忆:人在识记一定材料后可以回忆或再认出的内容容量。
(3)学习:人在识记一定材料或习得一定技能并将其应用在实践中的过程。
(4)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凭借对话、语气、行为等外在表现彼此形成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模式。
(5)自我概念:人在自我概念量表上的得分和结果。
(6)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对彼此的主观评价及交流模式。
(7)问题行为:不能帮助人正常适应社会生活并对自我或他人有负性影响的适应不良行为。
(8)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量表得分较高、各种心理障碍测量量表得分正常、自我评价得分较高且诈谎得分较低的人的心理状态。
总之,设计操作定义就是用可感知、可度量的具体事物或具体现象,或具体方法与程度来描述和说明变量。上述概念可以根据不同的操作定义设计方法下不同的操作定义。
5. Q 分类技术是什么?不同类型的Q 分类技术的适用范围如何?
【答案】Q 技术是运用等级顺序程序对Q 分类材料进行分析,以收集若干被试或单个被试的有关心理、行为资料,探讨团体中成员的类别或个体心理、行为的变化的一种方法。
不同类型的Q 分类技术及其适用范围有:
(1)非结构性Q 分类
非结构性Q 分类是对一组同质Q 分类材料作出分类,旨在测定和分析某种广泛的特质(自我概念)。其Q 分类材料均为描述同一特质但程度不同的陈述。非结构性Q 分类既可以用于单一被试的场合,也可以用于团体、多个被试的场合。
(2)结构性Q 分类
结构性Q 分类旨在测定和分析多项特质,它是根据费歇尔的实验设计与方差分析设计原理编制项目的。设计时需以一定理论为指导,因而可以用之检验有关理论的正确性。
结构性Q 分类可以分为单向结构性Q 分类和双向结构性Q 分类两种:
①单向结构性Q 分类指以某种变量分类为基础的结构性分类,如以“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或以“开放—保守”等作项目分类的设计,单向结构性Q 分类适合于理论构思较简单的研究。
②双向结构性Q 分类指以两种变量分类为基础的结构性分类。如果分类维度在三个以上,可以称为多向结构性Q 分类。双向或多向结构性Q 分类适合于理论构思较复杂的研究。
6. 简述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过程。
【答案】编制心理测验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编制目的,明确测量对象,测量的心理功能是什么,以及测量的用途。
(2)编订测量计划:确定测量覆盖的内容范围,以及在每个内容点上的权重。
(3)编辑测量项目:收集测量资料,选择测量项目的形式,编写测量的项目。
(4)预测与项目分析:通过预测来估计项目的难度与区分度,以进一步筛选项目。
(5)合成测验:选择合适的项目,编排项目并编制复本。
(6)测量的标准化:包括实测内容、实测过程、测量评分和解释测量分数的标准化。
(7)鉴定测量:确定测量的信度系数和效度系数。
(8)编写测量使用说明书:说明书应包括测量目的,功能,理论依据,测量内容和方法,评分方法,信度,效度等内容。
二、综合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