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师范学院81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之经济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区域分工的经济性

【答案】分工是一种组织结构,它以专业化为基础。以某种地域优势提供生产和交易,从而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分工经济性表现为;

(1)分工能够直接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将复杂劳动分解为简单的甚至机械式的劳动;

(3)分工所引起的生产工具的变革,直接促进了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

(4)分工产生了异化;

(5)区域分工的经济性强调了地区专业化生产所带来的各种利益,具有以下特点:

①区域分工使各地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条件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增加区域经济福

②区域分工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

③区域分工有助于范围经济的形成;

④区域分工的经济性与外部性。

2. 试述影响汽车土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

【答案】影响汽车工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①汽车工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工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社会投资能力的高低,进而影响到汽车工业的发展。

②汽车工业的发展有赖于适度规模的汽车市场的支持,而汽车市场又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③汽车工业的发展有赖于汽车市场的大小,而汽车市场的大小取决于人口数量的多寡和居民购买能力的高低。

④汽车市场的大小还与人、车、路综合系统的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2)区域综合工业水平

①汽车工业要求所在区域具备广泛的专业化协作条件。

②汽车工业整个生产过程可以从技术上分为零部件制造、特定工业服务等若干相对独立的阶段。汽车工业发展的外部和内部条件为这种垂直非集中化提供了依据。

(3)区域科技与管理水平

汽车工业受区域新汽车产品开发能力、企业管理体系创新、高质量劳动力状况的影响十分明显。

(4)关税等国家政策

国家提高汽车进口关税,有利于保护本国汽车工业所需的国内市场。

3. 试述最小运费原理、劳动费指向原理、集聚指向原理及最小费用区位原则。

【答案】(1)最小运费原理

最小运费原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产地都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以产生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为:

①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②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③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2)劳动费指向原理(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①劳动费指向原理内涵

劳动费指向原理将劳动力成本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其对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力成本和为最小是的区位。它使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决定劳动力成本指向的两个条件:

a. 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通过劳动力成本指数和劳动系数来衡量;

b. 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

②韦伯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思路

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力成本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大于由此增加的运费。即低廉劳动力成本地点布局带来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比由最小运费点移动产生的运费增加额大时,劳动力成本指向就占主导地位。

(3)集聚指向原理(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①集聚指向原理的内涵

集聚指向原理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使得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②集聚的分类

集聚又可分为纯粹集聚和偶然集聚。

a. 纯粹集聚是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

b. 偶然集聚是由诸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而带来的工业集中。

③韦伯集聚指向论的思路:当集聚节约额大于因运费(或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时,便产生集聚。还提出加工系数的概念,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系数较高的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较大; 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较小。

(4)最小费用区位原则

①原料指数(M i )>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②原料指数(M i )<1(或区位重量<2)时,下厂区位在消费地;

③原料指数(M i )=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4. 试比较城市区域管制模式的特点。

【答案】城市区域的管制模式有集中管制、分散管制和多中心管制等类型。

(1)集中管制

集中管制模式是中心城区或者中心城市主导城市区域的内部关系协调。其缺陷是管理机构臃肿,管理效率低,内部缺乏竞争活力。

(2)分散管制

分散管制模式是在城市区域内各城市、地区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竞争。其缺陷是在城市区域内存在各自为政,无序竞争。多中心管制模式是承认各个城市或地区的独立性,同时,又重视发挥中心城区或者城市的协调作用。

5. 试述企业空间增长过程及阶段特征。

【答案】迪肯和劳埃德总结多人的研究成果,将企业的空间增长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较好地概括了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复杂、生产功能逐步多样化、地理范围逐步扩张的过程。

阶段Ⅰ:企业形式十分简单,生产单一产品、具有一个工厂。组织功能单一,仅管理一个工厂的生产。没有战略、管理和日常运作的决策等级划分。

阶段Ⅱ: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地理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的劳动分工。一些承担特殊功能的专业化部门建立起来,这些功能的专门化,以及不同区位上工厂的建立,需要更大程度的中央控制。由此,分离出公司总部。其功能是进行公司总体政策规划,并协调其他组织单元的活动。该阶段的企业空间格局特点是不同功能部门在空间上的分工,变为多区位企业。

阶段Ⅲ:随着企业的增大,企业生产活动走向多样化。这时组织结构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形成多分部结构。与按功能组织的公司结构不同,该类公司以不同的分部为结构的基本框架。每一个分部负责一种产品生产,存在于特定的市场、技术和政策环境条件之中。与此相应,公司组织结构上产生了三个等级:高层管理、战略决策; 控制、协调和管理决策:以及企业日常运作管理。

6.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答案】根据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受经济体制改革区域推进的影响,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市场化程度不一,这是转轨时期区域经济差异加剧的重要原因。因此,区域之间一致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

(2)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